郑和是皇帝任命的钦差正使,他在七下西洋过程中,“入国问禁,入境问俗”,始终进行和平外交活动。尽管郑和是总兵太监,相当于如今的舰队司令,率领上万名将士,却不战而屈人之兵。在国与国交往中只要不危及明朝,决不动用武力,和平相处。几次用兵均属被迫,主要是剿灭海盗,反击偷袭,协助平息内乱和调解纷争,达到了维护东南亚地区和平、保障海上贸易航路畅通、各国睦邻友好的目的,而无丝毫侵略、征服、扩张、掠夺、威胁的意图和行动。
中国自古就是爱好和平的国家。“和”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和谐社会”“太平盛世”“大同世界”,是历代儒家的理想。在明朝的270多年间,对邻国一直奉行着睦邻友好政策。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即颁诏于安南,明确宣称:“以往帝王治理天下,凡日月光照所在之地,不论远近,都一视同仁,所以只要中国能保持安定局面,四方都能各得其所,并非有意于让各方前来臣服。
”从这个原则出发,朱元璋为明帝国制定的对外总方针,就是要“与远迩相安于无事,以共享太平之福”。在《皇明祖训》中告诫:“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之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明成祖也对礼部大臣们说:“太祖高皇帝时,诸番国遣使来朝,一皆待之以诚。
其以土物来易者,悉听其便。或有不知避忌而误宪条,皆宽宥之,以怀远人。今四海一家,正当广示无外。”这种“四海一家”的思想,固然有一种“君临天下”的大国心态,但也是天下大同思想的体现。 郑和航海,忠实遵循先皇遗训和成祖旨意,出色地完成了明朝廷提出的“宣德化而柔远人”的和平外交任务,创立了中华民族文明远播海外的盛举。
七次下西洋,与亚非两大洲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促进了海外各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大明帝国的国际地位。 郑和使团每到一国,都向国王及大臣宣读明成祖诏书,宣传明王朝对外政策,表达与各国通好往来的愿望。同时对王公大臣行封赏赐,以示皇恩浩荡。 郑和下西洋前期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在东南亚和南亚建立和平安宁的局面,树立明王朝的声威。
郑和下西洋前,中国周边的国际环境动荡,东南亚地区各国相互猜疑,互相争夺。当时东南亚两个最大的国家爪哇、暹罗对外扩张,欺压周边一些国家,威胁满剌加、苏门答腊、占城、真腊,甚至杀害明朝使臣,拦截向中国朝贡的使团。另外,海盗猖獗,横行东南亚、南亚海上,十分嚣张,海上交通线得不到安全保障。这些不稳定的因素,一方面直接影响中国南部的安全,另一方面极大影响了明朝的国际形象,不利于明朝的稳定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