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六自明成祖死后,大规模下西洋活动就停止了。郑和下西洋的使命之一,就是肃清海盗,打通海路。郑和下西洋,特别关心各国民生和百姓福祉。永乐十九年(1421),郑和第六次下西洋,此行主要任务就是开展对外贸易。
古代有哪些是计时的工具?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计时主要看手表,而古代人的计时工具,可以说比我们现代人还要丰富。由于世界各国的古代社会的计时方式都不尽相同,这里,我仅以中国古代的计时方式来加以说明。一、中国古人在计时方法上的总述中国古人的记时方法,主要有十六时辰制、十时辰制、百刻制、十二时辰制、以及后来随着佛教传入的六十点法等等。
这里说的“时辰”,特指的是时段。二、计时法中关于“时”的概念“时”指的是时辰,古时一天分12个时辰,采用地支作为时辰名称,并有古代的习惯称法。而时辰的起点是午夜。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 这些计时名称常常出现。比如说白居易的《琵琶行》有这样的描述:“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滴血猿哀鸣。”这里的“旦暮”就是指平旦与黄昏的时候,也就是清晨和晚上的意思。
三、计时法中关于“刻”的概念在中国古代,使用的是漏壶计时。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这种计时方法的精准度是比较模糊的,但是却延续了几千年之久。通过这种方法所测量的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
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在古代“午时三刻”,也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四、计时法中关于“更”的概念这个就要追溯到秦汉时期,历史记载在汉代皇宫中的值班人员划分为五个班次,按时更换,叫“五更”,由此便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戌时为一更,亥时为二更,子时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
五:计时法中关于“点”的概念另外,在古代社会,还会使用到铜壶滴漏的方法来计时, 以其漏击点为名。一更分为五点,所以,一点的长度合现在的24分钟。这在如《西游记》第九回中,就有类似的记载:“却说那太宗梦醒后,念念在心。早已至五鼓三点,太宗设朝,聚集两班文武官员。”所以,综上所述,在古代,民间惯用的计时方法有很多种,而没有流传下来的计时方法则会更多,所以时间的概念,在古代,是相对模糊的概念,因为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文化间,对于时间和计时方法的理解,也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