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轧道洋彩的特征有哪些?
轧道工艺为乾隆时期创制的新型装饰技法,是在瓷器色地上用一种状如绣针的工具拨划出细如毫芒、宛如锦纹的凤尾状纹,这种瓷器的特点是画面阴阳突出,浓淡分明,立体感强,色泽柔和淡雅又明亮。在轧道地上绘花卉图案,具有铜胎画珐琅的艺术效果。此种工艺颇为费工,清宫内务府记事档中称这种新创纹饰为"锦上添花"。由于轧道工艺较难并且成品率较低,当代生产轧道工业陶瓷的厂家都已经不多。
请欣赏:胭脂地轧道粉彩牡丹凤凰纹罐此罐体量饱满,器形较大。纹饰满密,描绘生动,收藏、陈设不可多得。罐斜直口,丰肩,圆腹,腹下渐收,圈足,带有后配木盖。外壁施胭脂釉作地,上有轧道工艺,轧道工艺细密规整。外壁绘牡丹凤凰纹,可见洞石嶙峋,牡丹花朵硕大,粉、黄、蓝,花朵色彩多样,两只凤凰相对,尾翎修长,空中蝴蝶翩飞。
郑和为啥七下西洋?有什么目的?
郑和的海上和平之旅 东方IC供图 东方IC供图 ◎作者 徐 可 明永乐三年六月己卯(1405年7月11日),苏州府刘家港。 朗朗晴空,艳阳高照,惠风和畅; 茫茫大海,舟楫相连,云帆蔽日。 码头上,万众欢腾,旗帜招展。 身材魁梧的钦差正使总兵太监郑和,拱手告别送行的官员和当地百姓,健步登上宝船,一声令下:“起航!” 由二百多艘巨型舰船、27800余人组成的庞大船队,缓缓离开港湾,向着苍茫的大海,进发! 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航程最远、持续时间最长的航海行动,由此拉开帷幕;人类历史上的“大航海时代”,由此拉开序幕。
这是一段史诗般的传奇。从明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28年间,郑和率领着一支梦幻般的船队,七下西洋,开创了成功横渡印度洋的先河。这支船队“涉沧溟十万里”,足迹遍及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极为壮观的远航,达到了古代航海史上的巅峰。 一 人类居住生活在陆地上,可是对浩瀚无垠、神秘莫测的大海却始终充满兴趣。
海洋的总面积约为3.6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平均水深约3795米。到目前为止,人类已探索的海底只有5%,还有95%的海底是未知的。 人类早在童年时期,就开始试图了解海洋之谜。出土文物表明,中国人很早就开始了航海历史。在杭州萧山,发现了8000年前的独木舟;在余姚河姆渡,发现了7000年前的木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