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头脑张良出生于韩国的政治世家,韩国选择法家术治派的申不害进行变法,虽然取得一时的成效,但最终为韩国朝堂留下崇尚阴谋诡计的弊端。因此张良对于朝堂斗争的黑暗早有预期,急流勇退是最好的选择。张良长期伴随在刘邦的左右,对于刘邦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的性格非常了解。创业阶段,刘邦为了远大的理想可以放弃部分的既得利益,但是这毕竟只是权宜之计,一旦功成名就之后,刘邦必然会想法设法的将权力全部集中到自己手中,而这必将掀起一场腥风血雨。
刘邦是个聪明人,他对未来朝堂即将发生的一切早就了然于心,因此在论功行赏时就设法将自己抽身出来,从而确保安全。不是嫡系张良和刘邦的一开始的关系实际是亦师亦友,张良最初选择追随的对象是韩王成,希望辅助韩王成恢复韩国,但是最终没有成功。刘邦非常欣赏张良的才能,一直希望将他收归己用,刘邦的爱才之心最终打动了张良,为自己的团队找到了一个足智多谋的军师。
张良非常清楚,虽然自己在刘邦建功立业的过程中出力不少,但是基本都是隐居幕后,而且自己和刘邦的嫡系丰沛勋贵不是一个体系,封赏过重必然会惹人妒忌,为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笔者结语张良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人,他出生于政治世家,深谙“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明哲保身之道,他很清楚自己的定位,如果真的接受刘邦三万户的封赏,必将招致刘邦嫡系丰沛勋贵集团的嫉妒和非议,因此张良对于受封留侯非常满意。
选择留县作为封邑也充分显示了张良的心机:一是刘邦和张良相识于去留县的路上,张良借此唤醒两人初识之际的美好;二是选择留县实际是张良向刘邦表达誓死追随左右,希望刘邦对他手下留情。三是刘邦本就为封赏之事苦恼,刘邦和张良唱了一出双簧,成功堵住对封赏不满之人的口。从此以后,张良选择寻仙问道,逐步退出政治舞台,从而确保家族的顺利延续。
“李广难封”,一代名将李广为什么终身没封侯?是汉武帝偏见吗?
李广难封就对了,如果他能封侯,那就没天理了!王勃在千古第一骈文《滕王阁序》中有这样一句话;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简简单单一句话就把李广塑造成了时运不济、命运多舛的悲情英雄,仿佛李广才能卓绝,只是汉武帝眼瞎,不识货。如果命运能给李广多那么一丁点眷顾,让他运气改善一下,封侯拜将唾手可得。
但实际情况是这样吗?很显然,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不是睁眼瞎,手底下的人几斤几两,他门儿清的很。李广难封这种事儿,压根就不是运气的问题!李广这个人算是名门之后,其先祖是秦朝名将李信,曾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立下不少战功。随后,其后人始终都以习武立世,尤其擅长骑射,堪称是传家的武学秘技。到了李广这一代,李广的骑射水平更是出类拔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