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任前,李广特地向汉武帝要了霸陵尉,要他一起随行辅佐自己。汉武帝也没多想就同意了。但李广到任之后,拔出剑就宰了霸陵尉,随后上书汉武帝,陈述自己犯罪的经过。汉武帝此时正直用人之际,面对李广藐视国家律法,枉杀朝廷正直官员的事儿也只能忍气吞声。但这种事儿,始终会在汉武帝心中埋下一个解不开的疙瘩,而且,李广的行为也算是开启了臣子恃功要挟皇帝的先河,为李广儿子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在随后的几年,汉武帝开启了全面的灭匈之战,卫青、霍去病成为了时代造就的英雄。这期间,跟随卫青、霍去病的将军们很多都拜将封侯,就连李广的儿子李敢也也因为追随霍去病而立功,受封了关内侯。而李广呢,不是迷路,就是在沙漠中碰到匈奴主力,导致损失惨重。很多人说迷路这种事儿天意,是李广运气不好,那为什么卫青、霍去病等人偏偏不迷路,就只有李广迷路了。
很大原因可能是李广战前准备不足,寻找向导不力。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了漠北之战,这一战,汉武帝让卫青、霍去病各自领兵5万奔袭漠北匈奴,并没有打算让李广带兵,毕竟李广已经年老体衰,再加上多年战争都没有立下寸功。但李广对封侯有一种执念,不断的请求汉武帝任命自己为前锋部队。汉武帝无奈任命了李广为卫青的前锋部队,但汉武帝同时也告诫卫青,避免让李广与单于对阵。
其实,这一时期的汉匈战争,是汉朝压着匈奴打,基本上就是一场痛打落水狗的战争。只要找得到匈奴,立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然而,由于汉武帝的嘱托,卫青在得知匈奴大本营具体位置后,果断派遣了李广和右将军赵食其合兵,自己则带着公孙敖奔袭匈奴。这一战,卫青大获全胜,而李广再一次迷路了。原因无他,没有向导。看到这儿,不得不说,多少次了,战前努力做做准备,多找几个向导不行吗?毕竟是将军,不是小兵,任务是统筹指挥整个军队,不是单纯的上阵杀敌!漠北之战后,卫青派人询问李广迷路失期的原因,好给汉武帝一个交代。
但李广认为卫青是有意针对自己,感觉受到了侮辱,愤而拔剑自杀了。李广自杀后,儿子李敢也认为卫青是故意刁难父亲,所以愤怒的将卫青暴揍了一顿。卫青当时并没有反抗,事后也没有报复,反而是替李敢隐瞒了这件事。但霍去病怒了,一来、李敢当时是自己部下,竟然越级暴揍自己的舅舅,二来,李敢对霍去病非常不服气,他认为霍去病是靠卫青、汉武帝的裙带关系才上位的,所以,双方关系一直不融洽。
于是,霍去病在一次狩猎活动中直接射杀了李敢。而汉武帝呢,也本着急需用人的原则,像当年免除李广杀霸陵尉的罪行一样,放过了霍去病。其实,纵观李广的一生,命运对他已经非常眷顾了,给与了多次机会。然而,年轻时的投机行为导致了其被踢出权力中枢,随后在边疆带兵的历练中又反复逞个人英雄主义,放弃了锻炼指挥大兵团作战的能力。
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也多次给与李广机会,但李广几乎每一次都把握不住,由于后勤准备不足,多次出现向导不力的情况,从而在沙漠中迷失方向。而枉杀霸陵尉一事,更是为霍去病射杀其子李敢树立了榜样。至于李广为何成了悲情英雄,原因就在于后世郁郁不得志的文人墨客。李广死后,太史公在《史记》中毫不犹豫的把卫青、霍去病列入了佞幸列传之中,讽刺卫霍二人是靠裙带关系,以及皇帝宠幸才上位的。
随后,司马迁在《史记》中又记录了李广一些无法考证的神奇故事,比如格杀猛兽、射箭入石等等。如此,作为靠着自己一步步打拼才赢得飞将军名号的李广,形象一下子正面了很多。于是,李广成为了后人怀才不遇时的情感寄托。后世的文人一旦感觉到世事不公,怀才不遇,便会借着歌颂李广机会,讽刺世事不公,表达对那些靠着裙带关系而登上高位之人的不满。
也因此,卫霍虽然拥有不世之功,却也成为了后世文人不齿的对象。但这些文人似乎忘了一件事情,命运给与李广的机会很多,李广也因此一出道就曾随侍汉文帝左右,后来的汉武帝也曾努力提拔李广。只不过,李广自己没有把握住机会,他的个人缺陷实在太大,多年的历练后,始终都是一个逞个人英雄主义的将,无法真正蜕变为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帅,无法封侯也成为了命中注定的事情。
李广一生未能封侯,卫青第一次出征就被封侯,封侯制度真的公平吗?
汉朝和匈奴的战争不是卫青霍去病之后就完事了,而是持续了130年的百年战争,这场战争的结局是匈奴被拖垮,西汉也虚的够呛。不过匈奴人更脆弱一些,先崩溃了。剑桥中国史说汉朝前期对匈奴完全没法打,后来可以占一定的上风,是因为汉朝时中国人对冶铁有了突破,并且发现了大型铁矿。效果就是汉朝全副制式铁质武器和箭头,匈奴主要是兽牙兽骨武器,汉军用金属风暴对匈奴骑兵进行压制,属于科技压制。
李广难封不是因为汉家看他不爽,因为他功劳确实不够资格封侯。他儿子李敢找卫青理论,打了卫青,被霍去病给射死了。孙子就是李凌,被匈奴包围后战败投降,武帝杀了他全家。奇葩的是后来的鲜卑拓拔部声称自己是李凌的后代。汉朝百年战争事实上证明中原王朝对北方战斗民族无解,不管杀掉多少匈奴人,只是降低了草原的人口压力,人口会以指数形式增长起来,汉朝经济却没法那么快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