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的是,在古代,玉藕是爱情的寄托,白玉藕就像纯洁的爱情一样令人神往。在古诗中,玉藕常被比作美女的手臂。洁白无瑕的玉莲藕,如同洁白温润的纤手,散发着迷人的魅力。不过我觉得这些完全是古人的迷信思想,玉只能带来思想上的安慰。
古代官员佩戴的乌纱帽有何寓意?
谢谢邀答。最近自己也在看《清平乐》,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现在,对上级唯命是从的领导干部,人们讥之曰:“怕丢乌纱帽。”现代生活中乌纱帽一词均借代官职。《现代汉语词典》等书对乌纱帽的解释也是:“古代文官的一种帽子。”现在人们一提“乌纱帽”,立刻把与古代官员甚至和今人的“官帽”和“官位”联系起来,其实乌纱帽作为官帽仅限于明朝。
条友们先别说我瞎编,且听我慢慢道来。据考证,乌纱帽最早出现在东晋,当时在宫官中流行一种乌纱幍。所谓“幍”,是一种帽子的样式,“司徒建安王休仁统军赭圻,制乌纱帽,反抽帽裙”。(《宋书》卷三十),这是史书中最早对乌纱帽的表述。其实,王休仁创制的这种乌纱帽压根儿没作过官帽,创制之始,它被当作“服妖”记在《宋书》里,不受欢迎。
历百余年磨难,到隋朝初期,始得权贵青睐,“开皇初,高祖常著乌纱帽,自朝贵以下,至于冗吏,通著入朝。”(《隋书·礼仪七》)但好景不长,“其乌纱帽渐废,贵贱通服折上巾(即幞头)。”(《旧唐书》卷四十五)在唐朝,乌纱帽也不是官帽。盛唐诗人李白在《答友人赠乌纱帽》中写道:“领得乌纱帽,全胜白接。”“白接”即白头巾,是庶人巾,就是普通人戴的头巾。
中唐时,白居易的诗中多次出现乌纱帽,也都是以日常生活的便帽出现的:昔君纱帽,赠我白头翁。《感旧纱帽》银篦稳篸乌罗帽,花襜宜乘此拨驹。《同诸客嘲雪中马上妓》玄晏舞狂乌帽落,蓝田醉倒玉山颓。《蓝田刘明府携相过与皇甫郎中卯时醉后赠之》以上诗句中的乌纱帽,可以用来赠友,妓女也戴,文人宴饮狂舞时可戴,还可不是官帽。
宋朝和元朝时代,乌纱帽仍是便帽。《宋史》、《元史》对服制的记载详明具体,其中没有说乌纱帽是官帽。在文学作品中,却可以找到是庶人冠服的证据。《水浒》七十六回写梁山泊掌文案的秀士圣手书生萧让穿戴的是“乌纱帽,白罗巾”,在七十四回里写李逵穿寿张县知县老爷的衣服,“取出幞头,插上展角,将来戴了……这两处描写的对比,乌纱帽在宋朝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了。
施耐庵生长的年代离宋朝只有几十年,对宋朝冠制的了解,应当是比较准确的。大家这回在看《清平乐》的时候,可别觉得范仲淹们戴的帽子是乌纱帽,也更谈不上是什么官帽了。元钟嗣成有一首小令《醉太平·落魄》:风流贫最好,村沙富难交。拾灰泥补砌了旧砖窑,开一个教乞儿市学。裹一顶半新不旧乌纱帽,穿一领半长不短黄麻罩,系一条半联不断皂环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