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太宗唐太宗对高额彩礼的管控更为人性化,或者说唐朝的经济实力更允许人性化的政策推行,在太宗的政令中,普通百姓到年龄后没有成婚的,由地方财政出资为他们聘婚,帮助他们组建家庭,且在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时丧偶的,也由地方财政出资帮助他们重新婚配。与这个政府扶持配套的一个政策是“吃大户”,即地方因贫穷拿不出聘礼和嫁妆的人,地方上的富户要配合政府,出资帮助他们置办彩礼和嫁妆,这种政策在今天看来还带有缩小贫富差距的功效,由此看来唐朝百姓的幸福指数应当很高了。
时至宋朝,经济发达程度较唐朝更盛,所以彩礼的规格也水涨船高,大文豪苏辙嫁女儿时为了凑齐嫁妆,硬是卖掉京城一座宅院,换了九千四百贯钱,当今有学者推算北宋的一贯钱相当于今天的300元人民币,也就是说苏辙嫁女儿的嫁妆为280多万。当然,宋朝的彩礼也是根据不同阶层和家境程度而定的,如我们现在的“三金”就是宋朝富裕人家娶妻时为女方准备的金钏、金鋜,金帔坠。
如果男方家里没有这个条件,三金就会用三银代替,除了这些可以代替的东西,像是帛、银、鹅、酒、茶等是必不可少的,哪怕是亲戚借钱也得备上,女方家里如果备不起嫁妆,往往由男方家里准备一些首饰、衣帛、钱财,由媒人送给女方家,这叫做“兜裹”,即男方帮女方准备嫁妆,嫁过来后再还给男方家,这样显得更为灵活。灵活的应对彩礼并非都这么遵循规则,在高额彩礼面前,有些灵活的方式就显得野蛮,如游牧民族的抢婚习俗就被传至中原。
中原的抢婚谓之抢亲,在宋朝时,一些适婚男女因彩礼和嫁妆数额太高承担不起,因而双方约定以抢亲的形式嫁娶。即男方不出聘礼,女方亦不出嫁妆,男方与女方约定一个时间,男方假装到女方家抢走女子,女子家人假装追不上男子,最后女子被男方抢走做了媳妇,两家再认下这门生米煮成熟饭的亲事。这种抢亲无论闹出多大动静,官府都会坐视不管,也成为宋朝政府对民间娶妻成本太高的一种规则外的扶持。
我国少数民族的婚俗在民族融合中也逐渐借鉴了汉族传统,如女真人建立金国后,改变了聘婚制下的牛马、裘皮这类聘礼,反而学习汉族的钱币、器物,因而也逐渐产生了更为高昂的婚姻成本。金朝面对这种婚姻成本的增加,采用限价措施,规定一品官以七百贯为上限;三品官以上以五百贯为限;五品官以上以三百贯为限;六品官以下及上户庶民以二百贯为限;中下户庶民以一百贯为限,这样一来金人平民娶妻最多也就需要今天的3万块钱左右。
综上,古代人结婚遵照严格的礼仪,这也是今天婚俗形成的来源,三媒六聘中的三媒主要指封建思想下的媒妁之言,意味着明媒正娶,与私定终身想对立,而到了今天,我们更崇尚自由恋爱,所以今天的结婚虽是正经八百的娶妻过门,但严格的说明媒正娶并不恰当了。古代彩礼的负担也并不比今天小,但往往女子家庭回礼的嫁妆会更多,这个反而与今天有所差异,换个说法就是古代嫁女儿比娶媳妇付出的代价可能更大。
结婚时,你家乡的彩礼是多少?有什么代表含义?
毫无疑问,彩礼的现实意义,就是为了感恩回报对方及其父母。从人性化角度看:女方父母刚刚把女儿养大成人,还没来扶伺自己,便成了对方家人,不但给对方家生孙续根,创造了精神上的财富,实现了人气旺,香火上的可持续发展的延续。而且用自己一生的精力,扶伺老小料家务,付出奋斗,创造物质上的财富。所以彩礼就是用来感恩回报女方及其父母的。
扶养一个孩子不容易,如果说容易,为什么国家放开了生育政策后,有的地方甚至出台了生孩子的奖励鼓励政策,为什么现在人又都不愿再生二胎三胎呢?我们这里的彩礼是多少?当代社会倡导以人为本。彩礼多少各有不同,大约十万以下,五万以上吧。因为彩礼并不是要多少就收多少的东西,它是一个含风份的东西,有收有退,退的部分,叫"回礼"。
这个问题没有绝对性。毕竟每个家庭的情况不一样,主要看双方家长讨论的结果。有的人只是为了开心,有的人认为彩礼要看男方对自己的真心,感情是用钱来衡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