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当宋仁宗刚刚当着朝臣的面宣布要任命张尧佐为宣徽使,包拯就请求发言,极言不可,翻来覆去说了“数百言”,“音吐激愤”,“唾溅帝面”,宋仁宗终于被包拯说服,放弃了对张尧佐的任命。张“修媛”派小宦官往前殿窥探事情的进展,知道包拯“犯颜”进谏,言辞恳切率直,在宋仁宗退朝后向仁宗道歉认错。宋仁宗举起袖子擦了擦脸说:“包御史到我近前说话,直接把唾沫都喷在了我脸上。
你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难道不知道包拯是监察御史吗?”监察御史是“谏官”,职责就是向皇帝进谏,监察各级、各地官员,检举官员的不法之事。包拯在任监察御史期间,还对国家政务、官员行政的优劣提出了很多自己的意见。如曾建言:“国家每年贿赂契丹,不是制御敌人的治本之策。应该练兵选将,务实做好边防。”又曾请求加强门下省退回皇帝不合理文书、不予下发的“封驳”之制,以及永不起用犯有贪赃之罪的官员,精选地方官,对因父祖、亲戚有功而被封官的子弟进行考试,合格后才安排工作等;当时各“路”(略似今天的省)负责财政工作的“转运使”同时加“按察使”衔,有考察本“路”官员的权力,但这些“转运使”弹劾官吏很多都指摘小事,互相比着看谁更苛刻、明察,搞得各地官员不能自安,包拯请求朝廷,罢去转运使的“按察使”职衔。
在任监察御史期间,包拯被选派出使契丹国。契丹安顿宋朝使者的馆舍“神水馆”相传有凶怪,没人敢居住,在包拯到达前几天,有三名马夫入住其间,遇到凶事,但包拯毫不忌讳,径直住了进去。到了契丹国都,契丹国主命令负责接待的官员问包拯:“雄州新开便门,是想招诱我国的叛逃人员,刺探我国的边疆事务吗?”包拯回答:“你们的涿州也曾经开便门,刺探边疆事务,何必一定要开便门?”契丹人无言以对。
出使契丹归国后,包拯转任“三司”下属部门“户部司”的副职“判官”,后出任治所在宋州(今河南商丘县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徒骇河东南,山东东明、河南宁陵、柘城县以东地区和江苏西北角的“京东路”转运使,之后回朝,改任掌管刊辑经籍的“集贤殿院”官员“直学士”,实任尚书省中层干部“工部员外郎”,接着出任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又回朝任三司“户部”副使。
其时朝廷在陕西、甘肃一带设置“斜谷务”,向百姓征收造船材木,又在南方七个州征收在河上造桥的竹索,每年都要征收数十万条,包拯皆都上奏朝廷,停止征收。后契丹在边塞聚兵,宋朝边境州县为之略作警备,朝廷命令包拯前往河北调发军食。包拯说:“处于边境的漳河沿岸都是沃土,百姓却不能耕种,邢(治今河北邢台)、洺(治今河北永年县广府镇)、赵(治今河北赵县)三州民田一万五千顷,一概用于放马,请全部分给百姓耕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