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后,升任官阶正二品的枢密院副长官“枢密副使”。不久,朝廷又提拔他为礼部副长官“礼部侍郎”,包拯坚决推辞不接受。事情还没有结果,包拯就因病去世,享年年六十四岁。朝廷赠予他礼部尚书荣誉职衔,谥号“孝肃”。古代“谥法”规定,“五宗安之曰孝,慈惠爱亲曰孝,协时肇享曰孝,秉德不回曰孝”,“执心决断曰肃”,朝廷给包拯“孝肃”的谥号,是对他孝亲、做事有决断的肯定。
包拯性情严峻刚正,厌恶官吏苛刻待人待事,追求为人敦厚,虽然非常憎恨坏人坏事,但未尝不以忠恕之心对人;与人不无原则地附合,也不以虚言假面取悦人,平日与人从无私信往来,旧交、亲戚都断绝了来往;虽然做了大官,身份高贵,日常穿的衣服、使用的器具、吃喝的饮食却和没有做官、身为平民时一样。包拯曾说:“后世子孙做官,有贪赃者,本家不得其回家,死后不得葬入祖坟。
不顺从我的这一想法,就不是我的子孙。”而包拯的声名传遍天下,就连契丹等外国也很敬服,朝廷士大夫、远方学者,谈起他都不称他的官衔,而是直接称他为“包公”。包拯去世,他在朝中做官的同乡、人品又忠诚正直的都哭得极为悲痛,京城官员百姓,莫不感伤,叹息之声,闻于大路,为他烧纸祭奠的接连不断。包拯在当时和后世,都得到极高评价。
宋仁宗说,“包拯公而忘私,不邀阴幸”;弹劾过他的欧阳修说,包拯“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在朝廷”;司马光说,“仁宗时,包拯最名公直”,“为长吏,僚佐有所关白,喜面折辱人,然其所言若中于理,亦幡然从之。刚而不愎,此人所难也”;刘敞说,包拯“识清气劲,直而不挠,凛乎有岁寒之操”;吴奎说包拯“守法持正,敢任事责,,凛凛然有不可夺之节,盖孔子所谓大臣者欤!”“力于亲,尽瘁于君。
峻节高志,凌乎青云。人或曲随,我直其为。人或善容,我抗其辞。自始及终,言行必一”,“惟令名之皎洁,与淮水而悠长”;《宋史》总纂、元末宰相脱脱说,包拯“为开封,其政严明,人到于今称之。而不尚苛刻,推本忠厚,非孔子所谓刚者乎”;明代著名宰相张居正说,“若包拯者,真可谓执法之臣,故虽至今儿童妇女犹知称之,况当时乎!然其敦厚忠恕,又其立身行己之本,故虽执法而民不以为残也。
人主得斯人而用之,则可以振纪纲,整风俗,其于治道非小补矣”;著名学者胡适说,“历史上有许多有福之人。一个是黄帝,一个是周公,一个是包龙图。……包龙图——包拯——也是一个箭垛式的人物。古来有许多精巧的折狱故事,或载在史书,或流传民间,一般人不知道他们的来历,这些故事遂容易堆在一两个人身上。在这些侦探式的清官之中,民间的传说不知怎样选出了宋朝的包拯来做一个箭垛,把许多折狱的奇案都射在他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