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水、秋山原为契丹族春秋两季的狩猎捺钵活动,所谓捺钵是指契丹族本无定所,一年之中依牧草生长及水源供给情况而迁居,所迁之地设有行营,谓之捺钵。女真族建立金政权后,承袭了契丹族旧俗,弋猎于春秋的娱乐活动,并将捺钵渔猎活动改称为“春水”与“秋山”。图2 辽金早期 春水玉长6.8、宽1.3厘米,质地温润纯白,无一点杂质。
这款春水玉,经国家文物部门鉴定属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安徽省文物总店,该器物的主题纹饰比较简单,仅用一个圆形环托作玉雕的边框,这是金代春水玉的特点所在。圆形环托内,无荷叶、水草装饰,甚至背景全无,仅通过鹘和天鹅来构图布局:只见鹘体瘦小,合翅欲落,用两只利爪紧紧擒住天鹅的头部,尖尖的细嘴紧紧咬住鹅脑不放,天鹅体大肥硕,张口,展翅欲飞,想逃却怎么也逃不出鹘的利爪,寥寥几笔地雕琢,将鹘的凶猛,天鹅的惊恐哀鸣表现得淋漓尽致。
到了金代晚期至元代,尤其元代,在鹘、鹅的周围加了许多花草修饰,采用多层透雕的技法,层层密密,加大了层次感,装饰感,也有专家将这种层层密密的雕琢风格总结为“密不透风”。金代的“春水”玉表现的是女真族在春天有趣而又扣人心弦的狩猎娱乐活动:每年的早春三月,阳光明媚,大地复苏,万物争春,皇帝率领侍御外出狩猎,皇帝每到一地,侍御皆穿墨绿色衣服,每人各备连槌一柄,鹰食一器,刺鹅锥一枚,排立在河的两岸,而此时皇帝衣着入时,头戴披巾,腰系玉带,在上风巡视。
在有天鹅的地方,侍御举旗,探旗驰报,远海鸣鼓,鹅受惊腾起,一时围旗四起,将天鹅逼得无路可逃,此时饲者将皇室饲养的海东青拜授皇帝放之。鹘(即海东青)擒鹅坠,无力反击,靠近鹅的侍御,举锥刺鹅,取鹅脑以饲鹘。随后,群臣各献果酒,为欢庆而更相酬酢,遍散其毛,弋猎网钩,春尽乃还,别开生面的春水弋猎活动暂告结束。
“春水玉”表现的正是这一场面。鹘又称海东青,是猎鹰的一种,体型中等,比一般鹰、秃鹫小得多,但爆发力惊人,能以小制大且性情凶猛,而满族是以射猎著称的民族,先民们很早就懂得捕鹰,驯化后,用来帮助猎户捕获猎物,所以它是满族人打猎必备的猎鸟,是人们心中的神鸟,也是他们的图腾,相当于汉族中的龙凤图腾,这也是满族人对海东青宠爱有加的原因。
常见的“春水玉”均用质地温润纯洁的上好和田白玉雕成,其雕琢的就是海东青捉天鹅图:鹰鹘窜落决起,雁鹅仓皇躲闪,荷叶、莲花环生,水草缠绕,一只很大的天鹅,猛窜到水草丛中,一只细小凶猛的海东青,直扑鹅头,欲吃鹅脑。图3 元代 和田白玉镂雕双鸭荷叶饰长9、高6.1、厚0.5厘米,玉质油润光滑,玉上有鸡骨白沁,长方扁平体,多层镂雕出一派春暖花开的温馨景象:两只白鸭悠闲自得地栖息在荷叶丛中,一只站立默默注视前方,而另一只则回首理翅,神态各异,生动逼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