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们仅能从这史书记载的寥寥数数大概知道一些她的遭遇及生世,从这点点滴滴的记载我大概的去评价下琅琊公主元玉仪:首先,元玉仪在幼年肯定是属于北魏最顶级的千金大小姐,享受到的荣华富贵绝对是常人无法享受的到的,毕竟作为北魏皇室最直系的后裔,待遇绝对不会差。
佛与道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佛与道,以及儒,乃至基督教和清真教,都是促进人类进步到“大同”境界的(方便用语,指身心两方面彻底的自由解放这个目标)方法,只有方法途径的区别,没有本质的区别。条条大路通罗马,一窍通时百窍通,法无定法,最终的成果应该是毫无差别的。表面看,佛道两家还是有不少区别的,比如多神和一神(佛,假之为神,不是字面意思),比如道家注重性命(身心)双修,佛家的途径只注重修性(心),以便用有限的人生悟求无上的大道。
道家注重修行的稳定性和层次性,佛家认为一切都是沿途风景,都是幻象,只注重最终的结果。儒家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大乘),从人的基本修养来让人稳定进步的,针对性更加强。(多年以前,我问过五台山的上师,我们的法门是不是“性命双修”,师父坚定的说,没有命。而道家一位大师级人物曾经教过,佛道两家最根本的区别就是精,佛家不承认精,而道家要通过修人的精气神三宝来逐步使身心一起进步。
这应该就是区别所在)。古代的先贤们,一直没有停止对大道的探索追求和实证的脚步。一是佛道儒的“三教归一”的探索,历史上一直在融合中,明道高僧都有主张。二是把自己的派别融入实际生活,如佛教教化吃肉的人们吃“三净肉”,从而完成了对游牧民族伟大的度化~何止是游牧民族,这样一来,许多“方便法”就能施行。佛门中是不舍一人的。
道家也一直在发展中,力图与时俱进,以“方便法门”教化大众,比如道德经讲忍辱不争,但道家后来发展到治病健身,降魔祛病,甚至教化男女双修“和合二仙”的家庭修养来普度世人(这个方法,在古代是非圣贤不传的),以此积极用世,用自己的理论为社会做贡献。发展来发展去,并没有违背最原则的东西。在这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比西方哲学的包容性要大许多许多。
如何评价北魏的琅琊公主元玉仪?
元玉仪是南北朝时期东魏公主, 其曾祖父为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祖父是“富贵冠一国”的高阳文穆王元雍,父亲元泰是元雍的世子(死后为追封为高阳文孝王)。元玉仪的祖父元雍和父亲元泰都在河阴之变中被北魏权臣尔朱荣所杀,河阴之变是武泰元年(528年)北魏权臣尔朱荣策划并实施的一起针对皇族和百官公卿的屠杀事件,北魏武泰元年胡太后擅权秉政,鸩杀了北魏孝明帝,并册立幼子元钊为帝,契胡部落酋长尔朱荣以此为由起兵东进,洛阳守将望风而降,四月十三日,尔朱荣在河阴之陶渚(今河南孟津)溺死胡太后和幼帝元钊,纵兵围杀北魏的王公百官两千多人,北魏诸王元雍、元钦、元略、元邵等人皆遇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