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玉在古代的地位。这个故事的第一个问题在哪呢?和氏这个人到底是谁?如果他是一个普通农民,是凭什么断定手中的“石头”是一块价值连城的美玉,值得自己断掉双脚?春秋时期的玉是专属于君王贵族的,一般老百姓很少有机会接触到。第三,和氏的目的到底是什么?首先可以确定的是,当时普通百姓不能使用玉,更别说加工的能力了。
和氏璧是什么玉?
最早的《韩非子.何氏篇》说是“璞”。唐代杜光庭《录异记》说:“藏星之精,坠入荆山,化而为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称:“传国玉玺色彩青绿而玄,光彩照人”(相传,和氏璧曾被秦始皇命李斯改为传国玉玺)。现代地质学的学者们,对和氏璧的玉石种类提出了很多观点。地质学家章鸿钊在其著作《石雅》中提出是有色变效应的拉长石(腊长石)和月光石。
因为拉长石是斜长石族最重要的宝石,透过宝石面可以见到彩斑状的颜色。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绿松石。有的专家认为,和氏璧产自湖北荆州地界,绿松石是其特产,故和氏璧应为绿松石。独山玉说是近几年来提出的,其主要根据是独山玉的主要矿物成分是斜长石,有多种颜色,,即一块独山玉正面看是一块白玉,而侧面看则可出现带状分布的白玉、绿玉、紫玉等颜色,正符合“侧碧、正白”的记载。
同时,卞和生活的时期,楚国的都城位于现在南阳市淅川县,这时的独山玉已经开采,卞和是楚国人,得独山玉是有可能的。然而,正是那个时代的韩非子,关玉“玉璞”的记载没有被引起重视。璞就是藏有玉的石头,外面是石头,美玉藏中间,故而“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璞玉在和田玉中有多种,有的是一层很薄呈多种颜色的外皮,称为皮子(有色皮、石皮之分);有的外皮很厚,是糖色(有外包和内渗之分)和石头,称石包玉。
这种“石包玉”就是美玉被包在石头中,正符合和氏璧“玉璞”的特点。相反,拉长石、绿松石等都没有这一特点。加之蔺相如提到和氏璧“有瑕”,这瑕就专指玉。那个时代的玉德说多次提到和田玉的“瑕”问题。因此,和氏璧有可能是和田玉。其实,古人也提出过和氏璧是和田玉。宋代科学家宋应星著《天工开物》在描述和田玉时说:“凡璞藏玉,其外皮曰玉皮,取为砚托之类,其价无几。
“玉不过手”是什么意思?
玉不过手,应该是玉行界一条不成文的规则。古往今来,中国人对玉的衷情不亚于对黄金的追求。玉以她温润的质地和美丽的光泽,博得国人深厚热情。因其稀有的资源加之繁杂的加工技艺,一块好的玉器其身价以千万计。又因其脆弱的质地,人们无论是在交易或者是观赏过程中,都将采取非常谨慎小心的态度。重拿轻放,并不会如其它物品一般手递到手,而是轻轻放置于器具之上或稳固的平面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