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长恨歌》:翠华摇摇行复止……翠翘金雀玉搔头。鸳鸯瓦楞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李商隐《无题》:蜡照半笼金翡翠,麋熏微度绣芙蓉。以上说的翡帷、翠帐、金翠、翠华、翠翘、翡翠衾、金翡翠等,说的都是翡翠羽毛饰品,与玉(翡翠玉)无关。古代翡翠制品而《后汉书・西南夷传》:衰牢出……孔雀、翡翠、犀、象……文中说的翡翠是鸟,也不是玉(翡翠玉)。
因为翡翠前后所列皆是动物,这翡翠当然也是动物。但在一些史籍中却看到了翡翠确实属于玉的记载。例如:张衡《西京赋》:翡翠火齐,络以美玉。流悬黎之夜光,缀随珠以为烛。班固《西都赋》:翡翠火齐,流耀含英。悬黎垂棘,夜光在焉。文中的翡翠与火齐、悬黎、垂棘、随珠等齐名釜与水精盘并列,这些都是古代的玉石珠宝。因此这里说的翠与翡翠,应该是王,与翡翠鸟羽无关。
从上述汉唐典籍中可以看出,缅甸玉进入中原并被命名为翡翠的时间至少是在汉代之前。从这以后,在中国就出现了翡翠玉和翡翠羽饰双娇竞艳的局面。后来翡翠羽毛饰品无人用了,逐渐从社会生活中消失而被人淡忘。而翡翠玉则默默无闻地逐渐走向辉煌,并成为“玉中之王”,从而完成了翠从“羽中之王”到“玉中之王”的历史性转变现如今,凡是说到翡翠,人们想到的只会是玉,而不会是翡翠鸟或翡翠羽饰。
为什么有人说老翡翠过不了国检?
老翡翠过不了国检,这是本世纪最大的笑话,纯粹是国宝帮编造出来的神话,这些满绿手镯,吊坠…在他们藏品中都是一大把,若有一个是真的,起码都是百千万级富豪。这些所谓的满绿老翡翠,百分百都是染色B货,有些甚至是合成玻璃。什么包浆改变翡翠成份,清代的翡翠过不了国检……等一系列谬论,横空出世,据说还有专家在广州成立研究机构,专门检测老翡翠,并开鉴定证书,价格还不菲。
翡翠的价值世人皆知,一个冰种满绿的手镯,没有百万起步根本不可能的,国宝帮们一拿出手就是几个基至几十个,多少钱拿货他们难道心中没数吗,市场批发价最高几百元而已。叫嚣着这是祖宗留下的翡翠,国检都检测不了它们神秘成份,想想满清的慈禧都没这种满绿的手镯,你祖上竟然拥有那么多,不觉得这是个笑话吗?老翡翠过不了国检,这就是个伪命题,真相是它们就是染色的B货,现在古玩市场上若有人再神神秘秘拿出满绿的翡翠,声称祖上留下,这人要嘛是二货,再不济就是个傻逼。
翡翠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的?古时候有带翡翠的习惯吗?
谢邀请。玉文化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东西南北中散点开花的各种文明都有用玉的发现。东北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安徽凌家滩的玉人,浙江良渚的玉琮,甘肃齐家的琮型组合器……等等都是典型代表。国人引以为傲的五千年不曾中断的伟大的华夏文明,玉文化近七千多年的灿烂辉煌就是明证之一。
从初始的“美石为玉"的观念出发,各种地方玉料大放异彩。而随着先祖们足迹的不断进步,对玉石的认知也有个不断提高的过程。从最初的石之美者的各种驳杂的玉、石不分,到后来的岫岩玉,独山玉,蓝田玉,和田玉四大玉种为主。商周之后,独以和田玉为尊,和田玉成了玉石的标准。严格意义上讲,春秋到清,所谓玉,指的就是和田玉。
而翡翠作为琢玉之材,是很晚的事。考古资料证明,至明代中晚期开始,翡翠作为琢玉材质才开始零星地出现。当时只作为碧玉一类的材质使用。翡翠走向辉煌,甚至某种程度上超过和田玉成为顶级的玉料,是由于清末垂帘听政而权倾朝野的慈禧太后的大规模使用,痴迷才开始。改革开放后,翡翠迷人的质地和颜色也迎合了国人的审美趋向,成了新的玉石宠儿。
清代老翡翠跟现在翡翠相比大部分都没有"水头",那么现在收藏老翡翠有什么意义吗?
这种现象确实存在,是打磨技术所致,古时的打磨抛光跟现在是不能相比。翡翠很硬,手工抛光有一定的难度,导致早期的翡翠水头跟光泽都很差。现在的打磨抛光都用电动器械了,能把翡翠的本色完全处理出来,其光泽和水头都大大强于老翡翠。社会上很多人以为老翡翠比现在翡翠差多了,不值得收藏,其实这种观念是错的,老翡翠都是老坑料,其种水都比新翡翠好,只是生不逢时,在一个落后的年代,用落后的工艺生产出来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