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中有明确规定,一斤等于十六两,一两等于二十四铢。这时候一两等于二十四铢的规则无疑大大增加了计算难度。仅举几个例子,明英宗正统年间,征收土地税时,米麦折合每石0.25两白银,万历年间,白米每石需0.7-1两白银。早在唐朝就出现了货币单位。正如唐代医学家苏静在他的《名医目录》笔记中所提到的,六铢等于两块半,所以十铢等于一两。
古时计量十六两为一斤,请问一两等于十六钱吗?为什么?
在古代一两不是十六钱,而是根据不同时期有二十四铢和十钱两种算法。在中国古代度量衡的计量方法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是有所区别的。根据孙子算经记载,古代的重量计量单位中二十四铢为一两。这一计量方式在汉书律历志中也得到确认,正式规定了以铢两斤钧石这五级作为重量的计算单位,也被称为五权。在汉书律历志中明确规定一斤等于十六两,一两等于二十四铢。
当时通行的五铢钱,就是因为一枚铜钱重五铢而得名。应该说这种重量计算单位有些坑人,在斤和铢的换算上非常麻烦。虽然铢这个单位很小,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用不到,但是对于一些特殊行业来说还是很有用的。像医生配药来说,往往需要比较精确的计量,极有可能会出现两以下的单位。还有贵金属的计量,也需要到两以下。这种时候一两等于二十四铢的规定无疑极大的增加了计算难度。
所以早在唐代时就出现了钱这个单位,像唐代医学家苏敬在名医别录中的注释中就提到,六铢等于二钱半,这样十钱就等于一两。相比之下,钱这个单位极大的节省了两以下的计算难度,因此逐步被人们所接受。到了宋代,钱这个单位正式被规定为两以下的重量计算单位,并规定十钱为一两。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一两早期一两是二十四铢,后来则是十钱,从来没有十六钱的说法。
明朝银子的购买力有多大?一两银子相当于多少钱?
这个不大好比较,因为白银的购买力在不同时期购买力是有很大区别的,特别是古代抗灾能力较差,在灾荒年份和正常年份粮价波动很大。随便举几个例子,明英宗正统年间,收田赋时米麦每石折合白银0.25两,而到万历年间,正常年景白米每石需要白银0.7-1两。灾荒时候价格就上去了,嘉靖二年,因为南京一带旱灾,米价大涨,连库存的仓米都要1.4两一石,差不多是正常年份的两倍。
而同样是南京,崇祯十四年大灾时一石白米更是涨到了3.6两,而上海等地价格更高,需要5两白银一石。而且明朝时一石米的重量还有区别,米还有好坏,所以要折算明朝时一两银子相当于多少钱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姑且以正常年份1两银子一石米来算的话,一石以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中的数字约重153.5斤算,明朝一斤是582克,一石就是89.3千克,折合178.6斤,按照一斤米3元算,就是差不多一两银子536元。
另外我们可以参考下古代人的生活来看一下。很多明清小说描述了当时人的日常生活场景,儒林外史里牛玉圃在燕子矶吃午饭,点了一碟腊猪头肉一分银子一碟子芦蒿炒豆腐干五厘一碗汤一大碗饭二厘,一个人一顿饭就花了一分七厘。现在南京的一份一荤一素的快餐大约也需要10元吧,按照这个购买力算,一两银子差不多相当于现在588元。
所以综合看起来,一两银子在536-588元之间。一两银子在古代也是挺经用的,还是按照牛玉圃的午饭算,一个人一天在外面吃,一天四分银子也够了,一两银子够吃25天。当然一个人不能只吃饭,二刻拍案惊奇里郭信落魄,给别人家孩子教书识字,每个月千钱,也就是一两银子,自己也说不勾充身,面有饥寒之色,衣衫褴褛,走路都已经颤颤巍巍,可见过的也是清苦无比,不像平时吃的有荤有素子,所以一两银子一个月过日子,那还是很清苦。
中医古之一两今之一钱,是不是古代的一两十五克,一钱也十五克?
谢谢,问一下古代的两个一个是不是今天的钱一个,今天的钱一个是不是十五克。这种说法是《本草纲目》的作者李时珍说的,而在今天,这种说法显然是不正确的,也是一种误解。原因如下:新中国成立后,统一了中药方剂的剂量换算,不再使用古代朝代的计算方法。我国自1979年开始采用公制计量中药,即1kg = 1000g,古方用量按以下近似值换算:一城二十六进制= 30g,一钱= 3g,一分= 0.3g .两部《本草纲目》成书万历18年,即1590年。基于当时医生的医疗习惯和历史问题,主要有两个因素:1。唐宋度量衡的标准是汉代的三倍:唐宋至清代,关于经方原始剂量的主流观点是古代的三倍,也就是今天的一两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