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种说法是玉方寸重七两,石方寸重六两。以上的这两种说法是从玉石的密度上面来对玉进行辨别。这种说法虽然不是很科学准确,但是对于当时的那种环境能够有这样的见解已是相当不易。从狭义来讲,玉分两类,一种是和田玉,一种是翡翠。和田玉密度2.9-2.95,缅珠翡翠密度3.25—3.35。这样的密度与一般的石头相比还是算重的,但是有的岩石密度比缅珠翡翠还要高,极少数岩石密度会达到4.5。
另外,古人还有其他很多方面对玉石的认识和总结,比如古人认为玉比普通的岩石硬度要高,还有玉石需要有美丽的色彩,玉石需要有细腻的结构,对玉石进行敲击需要有美妙悦耳的声音。古人认为这些都是成为玉的必要的条件。对于现代人们而言,分辨一块石头是不是玉的方法很简单,不用蒙着眼睛敲击听声音是否美妙,也不用费力称重算密度,只要拿到珠宝检测站进行珠宝鉴定,珠宝鉴定处的专业人士会对送检的各种玉石进行一系列的检测,比如重量,密度,硬度,折射率等等一系列的检测,通过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一天以内即可知道结果。
这样的方法对于现代很多人来说已经是平常不过了。我想如果古人知道现代的技术这么发达,真不知道会有如何惊讶。但是还是有玉石爱好者喜欢靠眼力来辨别真假,毕竟很多人在玉石界中摸爬滚打了半辈子了,经验还是积累了一箩筐的。但是对于生手而言,危险动作请勿模仿,最好还是拿到珠宝检测站来鉴定一下比较保险。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玉与石头的区别,希望大家看过以后能对自己有所了解。
现在的人通过仪器检查化学成分辨别玉石,古人是如何辨别玉石的?
谢谢悟空邀答,现在的科学越来越发达了,但人类的本能却在逐渐退化,如今仪器检查辨别玉石虽然先进,但古人也有一套辨别玉石的经验与方法…………?………先人从石器时代就开始认识利用玉石了,我国也有非常悠久的玉文化底蕴,也流传着许多与玉有关的精典故事,就拿春秋时期,卞和献玉来说,卞和是楚国人,从小在山里长大,由于经常跟随父辈采药采玉,积累了识玉的丰厚经验,发现了一块稀世璞玉,前后献给了不识宝的楚历王和楚武王,结果卞和分别被他们砍去了双脚,到最后卞和终日痛哭,痛心没人识得自己的美玉,最终打动了楚文王,才把这块璞玉让工匠琢磨成了价值连城的和氏壁,几经流转后和氏璧到了秦始皇手中,又将其雕琢成传国玉玺……历代君王,你争我夺,忽隐忽现,直至销声匿迹,现已杳无音讯,真是让人叹息……这个故事,不但演义了那块璞玉的传奇经历,也让我们知道了卞和确实有辨玉的本领,那么古人是如何辨玉的呢❓………我想无非就是凭借人自身对玉的感觉了,看,听,摸,试……看它的形态和色彩,敲击石头听它的声音,抚摸掂量它的轻重,用刀具剐削试其坚硬程度等………这些方法看似普通,却比现在的仪器更加方便实用,但需要长期的实践经验才行………朋友们您知道古人是如何识玉的吗❓欢迎一起分享……谢谢大家阅读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