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学习之风大盛,使福建“自成洙泗之乡”。在发展学校教育的同时,王审知还注重成人教育,命人采集民谣民歌,让主管农业的颜仁郁自编“归田倡农”歌谣,利用文艺形式作为开导民风、宣传政策的工具。王审知重视保护典籍。为了抢救文物典籍,王审知组织大批文人学士,搜集、整理、保藏古籍,不管是“鲁壁之残编”,或是“周陵之坠简”,都“巫命访寻,精于缮写”。
王审知崇信佛教,先后兴建、修复260座寺和6座塔,铸造金铜大佛,这些寺塔等为后代留下丰富的文物遗产。正是有了唐末五代和南宋时的“衣冠南渡”,加上自王审知治闽时开创并逐渐兴盛的文教事业,才有到了明代时黄仲昭在《八闽通志》卷之六十二中的感叹:闽僻在东南一隅,而得与中州上国齿者,岂不以人物为之重欤?扩建闽都:先建罗城,后筑夹城,宏廓城池,巩固城防福州的建城历史可以追溯到汉初。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闽越王无诸建冶城于越王山(今屏山)东南麓冶山一带。晋太康三年(282年),郡守严高又扩建为“子城”。唐天复元年(901年),王审知下令在“子城”外再扩建“罗城”,共设8个大门、9个便门、3个水门,周围26里计4800丈。罗城把冶山、安泰河、大航桥以南的居民区、商业经济区都全部括入城内,形成内外两重城垣。
内重是政治中心及贵族居住地,外重是平民居住区和商业经济区。罗城的分区布局以大航桥为界,政治中心与贵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区成为坊巷之始,形成了当今福建省城“名片”三坊七巷和闽都古街。梁开平二年(908年),王审知在“罗城”的基础上,又筑南北“夹城”,“谓之南北城,合大城而为三”。“夹城”筑成后,使福州的旧城面积扩大了7倍多。
夹城建成后,将风景秀丽的屏山、乌山、于山围在城中,从此福州成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独特城市,“三山”也成为福州的别称。在筑城的同时,王审知为使福州城“水陆无滞”,还对福州的江流、沟洫进行了整治和改造,使福州的水上交通日趋便利。这一利国利民的城建工程,深受官民赞许。在翁承赞撰的《王审知墓志铭》中,对此作了这样评价:示久安之基址,廓永逸之筹谋。
创筑重城,绕廓四十余里,露屋云横,敌楼高峙。保军民之乐业,镇闽越之江山。综论王审知,无疑其功绩是主要的。在治闽中,也留下了一些遗憾,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王审知笃信佛教,兴建众多佛寺和佛塔,铸造金铜大佛,缮写许多佛经,并把上好良田赐给寺院,糜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资财。二是教育培养子孙后代不成功,闽国后期陷入内斗、动乱以致灭国与闽国没有合格继承人有很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