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这一瞬间流变形态,就变成了凝固在田黄石基质中的固体三维历史图像—-这就是今天我们见到的萝卜丝纹、水流纹、网眼型纹、或欲化的棕粒状纹的原始形态。在经过地下水二次浸润赋色时,有色的氧化铁离子随着地下水进入疏密不同的田黄石肌质的分子间,并在其凝固的晶体界面(晶面)上沉积(停留)下来,将田黄石原有的无色纹理装染成多彩的影像,成为美丽而神奇的萝卜纹。
其中的水流纹是我们看到的与流变状态平行方向的纹理;大大小小的网状纹是我们从垂直角度观察水流纹横截面的效果注。而那些欲化的棕粒状纹,则是含有尚未融熔完全的半固态砂粒状物的岩浆的影子。如果它们已进入完全熔融并达到平衡状态,就会成为纯净的冻石。还有一些上好的田黄冻石有呈金丝状反光的条状纹理,是岩浆在半凝固状态下撞到地面或岩石被挤压造成的褶皱,由于其结晶状态变形造成光反射改变,在二次赋色后,这些皱褶透过田黄石的黄色表层呈现出了美丽的金丝状。
没有经过二次生赋色的田黄石是白色的半透明体。磨光其肌质表面,迎着强光萝卜纹会隐现为深浅不一的半透明纹理,这些纹理实际就是在液态时各种尚未混熔均匀的熔岩在流变作用下,形成的疏密程度不同的岩浆流束凝固成的影像。在田黄石二次赋色时,较致密的流束中氧化铁离子不容易进入,所以色泽较浅淡(如含水铝石成分较多时);而较疏松的流道中浸入的氧化铁离子较多,因此其色泽也较深。
黄色的纹理应该是黄铁矿(氧化铁黄)离子浸入的结果;棕红色纹理则是氧化铁红(西红)或黑红色的赤铁矿浸入形成的。同时在气体或低沸物上升经过的通道上,往往还会出现一种曾经被气泡上升时冲击而改变过分子排列状态的,圆形通道的隐形流变痕迹。——这就是有的田黄石上出现的圆形泡花点。这种泡花点大部分是活的,一旦温湿度适当,水分子进入泡花点的晶面改变了光折射率,这时泡花点就会自然消失。
而当干燥情况下或浸涂某种油类时,又可能重新出现。总之,田黄石的萝卜纹是岩浆在凝固前的液态或粘流态时运动的痕迹,也是田黄石分子不同晶格状态,不同密度分布的真实写照。是田黄石成矿历史的真实影像记录。然而,萝卜纹并不是田黄石的专利,掘性高山、杜陵、及许多其他寿山石中都可见萝卜纹的存在。甚至像和田玉、独山玉的基质中,也有时可以见到类似的岩浆流变时留下的纹理,只不过它们没有二次生赋色的过程,也就没有了那么明显的纹理特征当然也没有人为它们整理总结出所谓“玉石的萝卜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