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为什么会在成都写下很多诗歌?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杜審言(官至学士,诗人)之孙。原藉湖北襄阳,生于河南鞏县。因居杜曲,在少陵原之东,自称杜陵布衣少陵野老。据史料载:杜甫举进士不第,玄宗时献三大礼赋待制集贤院,又为宰相李林甫所抑。安禄山攻陷长安,玄宗奔蜀,甫逃至凤翔肃宗行在,任左拾遣。
官军收复长安后,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入蜀,依剑南节度史严武,在成都西郭筑草堂以居。武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武死,出蜀入湘,病没于衡阳至耒阳的湘江途中。可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杜甫当时为避“战乱”、对时政痛心疾首,心怀国难民苦之任。为著诗,他几经辗转而至成都。成都乃百璞之地,“古蜀都”的天府之国。
平原腹地,风光秀丽;物产丰害,四季如春。因唐玄宗幸蜀驻跸,升成都府;时又分剑南为东西两川,为西川节度使的治地。唐代成都经济发达,文化繁荣。造纸印刷技术进步;宗教盛行,在此开发了摩诃池、百花潭等景观及建元寺庙,它有“川西第一丛林”之称。为此,有大批文学家、骚人墨客们云集而来。诗人杜甫经战乱流离,西南漂泊至“成都府”域,在友人的帮助下,寄居“浣花草堂”数载;望银杏、观溪流、听民怨、欲著诗歌,亦作“润笔”耳。
杜甫虽工诗歌,但因生活在唐由盛转衰的安史战乱年代,经历长期流亡生活,饱经沧桑。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语言精炼,风格沉郁,被称为“史诗”。他与李白同为我国唐代第一流诗人,并称李杜。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又依其官职,称杜拾遣杜工部。并著有杜工部集,且新、旧唐书有传。~正是: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句诗说的是什么道理?
其实可简单回答:没有长开不败的花,也没有永恒的富贵年华。去年暑假我从去过南京的王导谢安故居看到这个问题很亲切,借此问题回忆一下。大唐刘禹锡的《乌衣巷》是小学生必背古诗300首里头就有的,所以说这首朗朗上口的诗句是大多数孩子都会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东晋时,乌衣 巷是高门土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当时车水马龙、鲜衣怒马的繁华锦绣可想而知。
400年后,唐朝文学家刘禹锡在此怀古叹息,诗中的“野草花”就暗喻了昔日繁华不在,“夕阳斜”更是显得日薄西山。而现在这些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燕子,过去却是栖息在王谢权门高大的檐檩之上的旧燕。燕子筑巢以后通常不会换地方,下一年回来修修补补接着住,所以这句话是借燕子恋旧不换地方的特点来说明,过去风光一时的王导、谢安这样的大家族旧居,到了今天住在那里的只是寻常百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