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似道是南宋大贪官,但是,贾似道个人是收藏家,精通书画,所以,这个“碧玉版”的《洛神赋十三行》也是非常精致的一个帖子。 题主提问《玉版十三行》是一流小楷书法作品吗?我的回答是,当然是一流小楷书法作品了。 我们从历史和文化两个角度来说说王献之《玉版十三行》的书法地位问题。 首先,从书法成就来说,王献之本来就是王羲之的直接继承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超过了王羲之的书法家,这样的书法家,他的书法地位已经不言自明了,还需要多大的辩解和论证吗? 王献之《玉版十三行》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知道,在王献之时代,中国的书法还没有完全摆脱隶书时代。也就是说,王献之时代的大多数人还是写隶书。而王献之继承了父亲王羲之书法的遗志,对楷书这种新的书法继续发展,这是符合历史发展需要的选择。 楷书为什么就符合历史发展的需要?我们先不论书法美的问题。 就书法书写的便利性来说,楷书也要比隶书更加便捷一些的。
我们从中国书法历史看,没有越看越隶书了,而是越看越楷书了,这其中都没有任何行政命令的强制性干预,而是一种社会集体选择。最终隶书退出历史舞台,楷书登上历史舞台。这就说明历史需要楷书,而楷书登上历史舞台的理由,只有书写便利是最有道理的道理了。 如果从书法美来说,隶书与楷书当然各有特色,不分伯仲。但是,就书写速度和办公效率来说,当然比隶书有优势。
王献之是王献之之后最伟大的书法家,他的书法影响力一度远远在父亲王羲之之上了。 这不是没有道理的。书法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是规规矩矩的隶书,也不是楷书,而是行书和草书。 王献之的行书草书均比王羲之更放得开,而且还创造了“一笔书”,更加具有书法的游戏趣味。所以,年轻人都很崇拜王献之。例如,王献之的外甥羊欣跟他学习书法,所以,成为以为大书法家了。
当然,除了日常书法,一些重要文献,就不能行书草书了,而是需要用楷书写出来,让这些文献流传千古。 曹植的《洛神赋》是一篇思想艺术完美的美文。王献之抄写这篇美文,是对文学家的敬仰。 所以,王献之的《洛神赋玉版十三行》就显得非常宝贵了。 这个书法作品,由于是魏晋书法名迹,所以,影响深远。我们研究这个作品,发现与王羲之的书法《黄庭经》、《乐毅论》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如果说,王羲之的小楷严谨内敛那么王献之的《玉版十三行》要流畅飘逸的多,这个样写小楷,显然速度感非常明显。 唐代书法家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的书法深受王献之《玉版十三行》的影响。就是中唐时期的《灵飞经》也明显看得出来是受到这种书风影响的。 那么,如此深远的影响,怎么不能说是一流的小楷书法作品呢? 阅读量242禁评删除编辑。
为什么考古学家会依据安徽凌家滩出土的雕刻玉版,认定我国古人的宇宙观是天圆地方?
古人认为天是无边无际,犹如一个看不到边际的巨型的蛋。古人认为“天孕万物,地承天恩。”也就是说世上一切都源于天恩,所以世间万物都应该顺应天道。对于天道,古人认为“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夺天地造化者神仙。”所谓顺应天道,就要遵守天道的规矩,也就是天规。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古人推崇的“天圆地方”,实际上的意思就是,“天圆”代表天孕万物,而“地方”则代表世间万物,应遵循“天规”,“方形”象征秩序、规矩,而并非古人认为大地就是四方形的。
安徽省凌家滩出土的雕刻玉板上,出现了“天圆地方”的图案、器形。标致着5300年前,凌家滩地区就出现了社会制度,存在着社会规范。这也许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当时的社会是一个有严格等级的社会。所以当时的掌权者才在雕刻玉板上,刻画出“天圆地方”造形。这是当时的当权者,在以“天道”的名义,来强调世间的秩序。也是在变相的宣扬自身“替天行道”,代天执掌人间秩序是合理合法的,世人则必须顺从掌权者,乖乖的遵守“天道”定下来的秩序。
凌家滩的出土文化,也许间接证明了5300年前,华夏社会是个等级森严的阶级社会。也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华夏文明自远古走来,是一脉相承的,从未中断过。考古专家从凌家滩的出土文物,推断出古人的宇宙观是“天圆地方”,这也是对的。古人的宇宙观,就是古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今天我们也还在强调规矩、秩序,也还在强调“无规矩,不成方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