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欲见祖母,唯有这玉镯可帮我。我只要将鐲儿拿到亮处,对着光,便能见到镯子里的那几根如针线般粗细的血红色“筋脉”。再借助放大镜,还能感觉到血脉里的“血液”是流非流,血液余温似乎还没有完全散尽。这或许是祖母在经历了长达近七十载的岁月过程中,血脉末端在时光不断地磨合作用下而发生的一种微妙变化:人体毛细血管被植入镯内成活、生长而形成的奇迹。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玉人合一”的结果。玉界业内常流行着这样的说法:玉要常戴在身上,通过与人体长期亲密地接触与磨合,慢慢地吸收着人体的汗液体味,可起到“玉养人,人养玉”的双赢功效。有资料显示,古代读书人或富贾,或官宦等大都 对玉器古玩情有独钟,酷似今人离不开手机一样。正如影视剧中的风度翩翩的帅男,或仙袂飘飘的倩女指上自然少不了一枚翡翠戒指,或腰间,或项上,或腕上均佩戴相宜的玉器(件)。
如今国泰民安,百姓收入逐年增加,爱玉、玩玉、藏玉的群体早已从读书人群扩散到寻常百姓。拥有一两件玉器或玉玩早已不是什么稀罕事了。但这类东西基本上都是现代生产流水线下的产品,传统手工精雕细琢的饰品几乎是凤毛麟角,祖传的具有百年以上这方面的老件更是少之又少。这就是业内流传的那句行话“金子有价,珠宝无价”的原因吧。
我爱玉器翡翠,主要是看上这东西具有灵性,有生命体征,可给人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这是其它贵金属所没有的特性。也有受祖母留下的那块玉鐲影响深的原因。还有与自己茶余闲暇喜欢写写画画有关。写久了,总想着给自己添置一套“文房玉宝”。我不是玉器行家,也说不出玉饰玉品知识方面的一二三,只不过自己有这么一点喜爱而已。
多年前,我也曾去过西安、北京等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自然免不了要到玉石一条街上去走走逛逛。在满目玲珑剔透的玉饰品柜台前浏览着各种玉器玉件,面对那些标价尽是四五位数翡翠珠宝,再掂掂自己羞涩的囊中,只能饱饱眼福。为此没少惹店家主人在笑脸中相迎,冷颜中相送的尴尬场面。在不想空手而归的思想支配下,还是选择了几枚价位不高的玉石图章坯子,回来找人镂刻成印。
也学着书画大家的模样,铺开加厚带毛的白纸,凝神聚气,提腕挥毫。每当写完一幅“作品”后,最惬意的是在墨迹尚未完全干的情景下,在落款处稳重地盖上自己的一方鲜红的玉印。后来又为书案添置了玉洗、玉笔架等,算是凑齐了文房玉宝。不过这些没经岁月打磨的东西还是缺少一些灵性,对着灯光任凭你怎样细细地搜寻,也捕捉不到一丝云彩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