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金凰现百亿假黄金案,是什么原因?金凰珠宝还能信任吗?
百亿假黄金属于重大案件。一、一般人,买几十克黄金都会请专业机构进行鉴定。不要说这么大的一笔黄金,肯定会请专业的检测机构出具报告。问题分析:1、需准备这么多数量的假黄金,假黄金的制造者。肯定有人授意做这么一笔数量,授意人是谁?制造者制造了这么一大笔假黄金,心中难道没有疑问吗?他到底得了多少佣金?2、运输途中是否有掉包的情况?如果在检测前被掉包,运输人和检测机构是否串通?如果在检测后调包,那么押送人的嫌疑是最大的。
3、检测机构。检测机构是否内外勾结?嫌疑是最大的。唯一可以撇清的就是检测以后是否被调包。4、质押物仓库保管。仓库保管是由双重制度的,且这么大一笔数量也不是单个人能够解决或搬运的。唯一可以解释的是,是否团伙作案?5、取样人是如何取样的样品?样品是否被调包,这又涉及到一连串的过程?6、整个过程不是单个人、单独某个机构能完成的。
这个过程的复杂度需要事先设计的,也需要内外串通好。这么多疑点,有待公安机关去破解迷雾。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项有预谋的有准备的作案手段。当事人竟然能神不知鬼不觉地进行假黄金质押,他也有可能料到终究会有曝光的一天。这样可能证据链很缺失,人也许藏得很深,也许逃之夭夭。等到水落石出的那一天,真相大白的那一天才会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二、作为武汉金凰珠宝,形象和商誉都会受到严重的损害,股价下跌是确凿无疑,短期内销量下降也是必然的。
对上市公司抵押“假黄金”融资,多家信托公司被坑这件事你怎么看?
信托计划屡屡出事,说明我们信托公司内部人员的专业水平很大很大的提升。不去修炼内容,只迷恋所谓的风控组合结构,好像做做合同,多担保担保,所有风险都不见了。最后呢被别有用心的人骗得是一愣一愣得。翻过来,之后敷衍投资者,将责任推卸出去,这就是破除刚兑下的信托困局。1.看似很严密的结构“黄金质押 实控人无限责任 保单增信”。
但是最后呢,黄金是假的,实控人是个富豪空壳子,保险公司解释和信托公司的理解南辕北辙,啥风控措施都没有落地。信托公司原来在裸奔。原来设计风控管理结构是个纸上谈兵的空架子,信托管理流于形式,没有实质作用。这样的信托公司专业人员该不该留下来?如果他们留下来,估计投资者就会跑的比兔子还快了。2.其实这还是对信托公司人员要求过高呢,他们连最基本的工作任务都没完成。
难道那个摄像机在入库的时候录制下就算了,难道不需要提前去依照信托管理人的义务要求,前台业务人员去查查会计记录?去针对黄金做专业的钻孔验货(别忘记了是80吨黄金啊)?去查证进货记录?去看资金购买流水?去查证财务交割单及相关记录?去走访交易所会员或者供货商?学过会计的都知道,最基本的查账要求就是“账实相符、账款相符、账账相符”。
当你觉得高人一等时,基本上就是端上桌子的菜了!3.信托公司还有中台审核人员呢,他们尸位素餐,拿着高薪都做啥呢?就是糊弄领导,部门内斗吗?中台风控人员不去现场,要求做黄金二次核查流程吗?不懂啥叫二次复核?交叉比对吗?只相信所谓交易结构 “黄金质押 实控人无限责任 保单增信”吗?对于实控人不做背景调查,一家上市公司仅仅有不到1亿人民币的市值,能承担起80吨黄金的履约保证吗?保险公司的条款不去专业复查吗?到底保的是什么?是黄金的价值还是黄金在保险期间的保管风险?珠宝公司80吨黄金这么来的,这么走的?不去看吗?如果不做独立的交叉验证,要中台风控人员做什么?4.贷后管理人员和合规人员自然也跑不掉干系。
专业能力太差了!不知道保险合同条款的意义吗?无论是从金融概念上还是法律概念上,去审查保险合同,都会发现严重的歧义。保单不被解释不包括质押物的真假责任,这难道签署合同前不需要信托公司法务和风控部门论证保险范围吗?5.信托公司专业素质还需要大踏步的持续进步,信托公司内部管控流程不扎实,协作性不强,这样设立的信托计划风险太大了,投资人如何能放心投资?现在监管部门要求各类理财资管计划破除刚兑,投资人买者自负,但是如果都碰到如此专业能力低劣的信托管理人,那未来哪还有投资者敢投资呢?信托公司需要继续提升专业管理能力和风控能力。
未来信托计划中的管理人,按照监管要求,要做到尽责履职。反观此事件,信托公司业务人员在不懂黄金业务下的尽职调查的失职,信托计划各流程之间的割裂和流于形式,相互推脱导致都依赖他人的专业判断,没有主动调查和反复推敲和质询疑点,这些都将引发投资者的质疑和索赔。民生信托已经连续4年被评为A级信托,都能出这样的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