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说常用的金衡有康熙标准库平,1两是35.292克,在北京也有使用北京库平的,1两是37.24克,这当中1两就有差不多2克的来去。有这么一位外国小哥,一时兴起,做了一个切割金条的小实验。另外金条的成色也有区别,康熙标准库平的成色是93.5374%,而上海标准金条的成色则是97.8%。
古代一根金条有多少两?
在古代,黄金和白银一样,大多是元宝型的居多,金条一般出现在清代中后期为多,在民国时比较盛行。金条因为形似砖块,所以又叫金砖。金条重量、成色不一,一般金条上会标上炼制的金铺名称、熔铸年份、分量等字样。其中用于国际结算支付的金条标准较统一,所以又叫标金,主要有上海标金、天津标金和北平标金三种,各地在重量、成色上有一定区别。
在古代一根金条几个人分,怎样分?
这个问题有意思,就是说不会分钱。那好,我就来出点馊主意吧!古代影视剧中,为了显示主人公富可敌国,动不动就满屋子堆着闪瞎眼的金条,其实那是骗人的。金条,其实不过是近代的产物。黄金简史据记载,我国开采和使用黄金至少有4000年的历史。从河南出土的一些商代墓葬中,便发现了金块、金箔、金叶,由此可见,数千年前,古人就掌握了一定的黄金制品加工技术。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大部分国家都使用铜币,而财大气粗的楚国还生产了金币郢爰,长得像块没切割的豆腐,用的时候,可以切成小块,当然主要用于国家间的礼聘、国君赏赐等重大场合。到了汉武帝之时,为了奖赏那些立军功的将士们,铸造了金饼、马蹄金和麟趾金等金币。据说,仅卫青一人,汉武帝就奖赏20多万斤。因此,汉朝被称为古代最多金的朝代。
唐朝主要使用铜钱或绢帛,以及鎏金的开元通宝。宋朝出现了大金锭,两头大中间小,长得活像块香皂。到了明清时期,金元宝就上市了。至于这个金条是在清朝末年出现的,当时清朝与欧美国家建立金本位制,江湖绰号“大黄鱼”、“小黄鱼”,为民国时军阀的最爱。金条如何分本以为黄金比较软,牙齿咬一下都能留下痕迹,没想到切割金条却不容易。
有这么一位外国小哥,一时兴起,做了一个切割金条的小实验。他将匕首加热到1000度,其他罐头都能轻松剖开,却拿那根金条毫无办法。但是,我国的黄金首饰既然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那么对于专业人士来说,分割金条不过是小菜一碟。因此,只要前去那些打造金银器的铺子,找里面的师傅,将金条熔化,分成若干份,再炼制成3根小金条就行了。
当然这是最不靠谱的做法,毕竟会有损耗,花费时间也长。其实,黄金作为硬通货,可以流通于在世界范围内流通。即使在古代,也可以兑换成当时的流通货币,然后再平均分配即可。当然,上面两种说法其实完全不需要考虑,除非题主带着清末的金条穿越到更古老的朝代。而金条实际上是清末、民国时期的产物,大黄鱼1根重10两,小黄鱼1根则为1两。
如果那根金条是大黄鱼,则可以兑换成9根小黄鱼和袁大头、银子。如果是小黄鱼,那就直接兑换成银子或袁大头吧。实在不行,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找个高档酒馆啜一顿,用金条买单,然后均分店家找下来的银子即可。话说回来,一般人怎么可能得到金条,而能拥有金条的人也不会可怜到要去和别人分1根啊。我看,十之八九是盗墓得来的吧?。
民国时期的“黄鱼”金条具体有多少两?有着怎样的来历?
民国时的小黄鱼一般是指1两重的金条。在中国古代,金银并非是钱币形式,而是用重量计价,通常是按照“两”来计算。正因为用重量计价,而且中国古代金银除了官方铸造的大锭之外,也允许民间自行铸造,所以对于形状没什么要求,金银锭有元宝形、条形、钱币形、如意形等等各种外形。甚至在实际使用时,还会将金银锭上切下所需重量的一块,这就成了我们在书上常看到的碎金、碎银。
而条形的金锭,我们一般就俗称为金条,大的也会叫金砖。金条一般由银行、钱庄、银楼铸造,其大小不一,一般取两的整数,常见的有10两、5两、2两、1两等几种,还有比较少见的100两的大型金条(金砖)。此外银楼也可以根据客户需要,铸造他们指定重量的金条,这个就没有一定定例了,几钱的都有。在这众多的金条中,一般把1两重的金条称为小黄鱼,而10两重的称为大黄鱼。
不过虽然小黄鱼都是1两重,但是实际上民国时期各地的金衡“两”其实并不完全一样,所以同样一两重的小黄鱼,实际重量会有所区别。比如说常用的金衡有康熙标准库平,1两是35.292克,但是在北京也有使用北京库平的,1两是37.24克,这当中1两就有差不多2克的来去。另外金条的成色也有区别,康熙标准库平的成色是93.5374%,而上海标准金条的成色则是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