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籽料的皮不同于山料的皮,不是单一的包裹,更多的是“沁皮”,也就是在河水冲刷的过程中,不仅表皮光滑,而且长年累月受到其他氧化物、矿物质的浸润渗透,颜色会由相对松软的部分或裂隙沁入玉石内部,导致皮和肉融为一体,而且过渡自然,有鲜活的层次感。
和田玉籽料为什么要留皮?
在回答和田玉籽料为什么要留皮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玉石的皮,这个问题也就更好理解了。玉石是一种天然形成的矿物,绝大多数的璞玉(玉石未加工之前的原料),在历经亿万年的地质运动以及化学反应后,外层都会有一层形态各异的矿物质包裹物,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玉皮,是玉石天然形成的保护层。 就拿和田玉来说,山料是原生矿,产自山脉之中,它的玉皮相对较厚,并且比较粗糙;而籽料是次生矿,是山料在地质运动中被带入河流,经过河流亿万年冲刷而成为籽料,它的皮是由流水浸润、氧化物沁色形成,会呈现多种颜色,皮薄而细腻。
所以和田料不论山料还是籽料,在没有加工之前绝大多数都是有皮的(个别情况除外),只不过种类不同、形式不同、颜色不同而已。那么为什么我们在鉴赏和田玉作品的时候,会发现山料作品带皮的少,籽料作品带皮的多呢?那是因为和田山料玉皮往往会将肉完全包裹,厚且粗糙,所以在加工的过程中,除了少部分山料为了设计的需要,运用俏色雕刻工艺借用皮色突出作品效果,而有选择地刻意保留一些玉皮外,大多数山料在加工时会把玉皮全部剥离后再进行雕刻处理,所以在山料的作品里带皮色的就会相对少一点。
而籽料的皮不同于山料的皮,不是单一的包裹,更多的是“沁皮”,也就是在河水冲刷的过程中,不仅表皮光滑,而且长年累月受到其他氧化物、矿物质的浸润渗透,颜色会由相对松软的部分或裂隙沁入玉石内部,导致皮和肉融为一体,而且过渡自然,有鲜活的层次感。所以好的和田籽料浑然天成,根本不需要去皮甚至都不需要加工,就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和把玩性。
为什么有人说看皮识玉,大道至简?
大家都知道玉石的山料都是有薄厚不一氧化皮的.并不是开采出来就光华四射,温润可人的,这也是玉石山料和籽料的区别,籽料是长期暴露在外,风沙的磨历.雨水的冲刷早以把原石皮磨掉的结果,所以一经被人发现就那么光鲜亮丽.这也是籽料更招人喜欢的原因之一.看皮识玉指的基本上是玉石的山料,当然也有一些造假石皮,更得仔细观摩斟酌......看皮识玉,大道至简.这句话说起来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就不容易了.这是长期对玉石的观察,和无数次赌石失败积累下的经验.虽然道理说起来简单,但是能达到看皮识玉这种境界,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就以比较熟悉的玛瑙原石.给大家说说看皮识玉的几点个人心得吧.?....一看.二摸.三掂.四敲.从这四点说一下看皮识玉的经验.一看.首先看皮分辨一下它是哪个坑口的料.因为不同坑口产的料质地好坏是不同的,外皮的特征也不一样,通过看石皮你能首先辨别出是那个坑口的料.再留意一下有没有外露的玉色.二摸.通过摸可以感受石皮的粗糙和光滑成度.我所接触的玛瑙原石里像荔枝皮一样粗糙的皮就比较容易出好料.三掂就是用手掂一下这块玉石的重量.因为玉石的密度远大于普通石头,有一种下坠压手的感觉,当然这也是需要经验才能分辨出来的.四敲.就是对玉石轻轻敲击,如果皮下是质地好的玉石,声音很清脆.有金属撞击之音,假如声音沉闷就不好了.有人通过嗅还能识别造假之皮.我可没那本事就不说了.以上我说的是玛瑙山料的一些经验,可能并不适合其它玉石."看皮识玉.大道至简"这句话有点片面,看皮识玉也不是说说大道理就能学会掌握的,这是一种通过学习实践不断增长经验的过程.没那么简便.说的不对之处,还望朋友们谅解.对此您有别的看法一起讨论分享哟?。
玉是体、皮是衣,大家喜欢带皮的玉,还是不带皮的,为什么?
玉的好坏要看玉的料性,玩玉肯定这块儿玉要有好的玉质,玉质好的玉性高,玉质差的玉性差,反之石性就高,所以一块好玉一定要有好的玉质。而皮色也有好坏之分,看是否是疆皮,还是皮色在肉质里。有的玉皮色好而玉质差,有的皮色差而玉质好,但有句行话说得好,就是“玉宁可无皮,也不无肉”,这个意思就是玉质是基础,然后看皮色。
河里捡的石头,他们说是有玉,请懂行的帮忙看看,为什么会透光?
朋友好,很高兴收到你的问题,首先玉石很多是透光的,但并不是透光的都是玉石,可以拿一块玉原石,和它比较一下,打灯的时候可以看看里面结构的粗细,结构越细,玉化度越好,其次,看露肉的地方油润度怎么样?油润度越高,玉化也越好。河里面有很多火石,在不打灯的情况下,即使在阳光下,它也是很透的,但是它结构是非常粗的,只能算是普通石头,为了帮助您,发上我的两块石头,希望给您以借鉴,也希望能帮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