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亡后,箕子奔朝鲜,这说明周武王灭商后,殷族部落开始退回老家,墨西哥金字塔和“将军坟”的相似,是不是证明了和殷商文明的亲缘关系呢?1953年墨西哥出土了16尊雕像和6片玉圭,雕像的面孔极似中国人,且头颅系人工改型的高长头,按《晏子春秋》云:“(商)汤,长头而寡发”,可知高长头是殷民族所崇尚的习俗。玉圭上刻有类似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据学者考证,这些文字是殷人先祖的名号,说明到达美洲的殷人没有忘记祖先,仍时时祭祀。
印第安人的语言,与汉浯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印第安人问候语“YIDIAN”为“殷地安”,意为“殷地平安”或“殷地安阳”,是询问家乡是否安好的礼貌用语。印第安人传说中的“HOSI”王即殷末军事统帅攸候喜,殷福布族居住地“CHIHUAHUA”为“羲华华”,意为伏羲氏或华夏人之后。玛雅语称“人”为“镇”或“银”,与汉语发音接近。
更令人惊奇的是墨西哥的一些印第安人称“花”为“HUA”,发音与汉语完全相同。哥伦比亚印第安人把船称为“赛舨(chamban)”。印第安人的四种本领:制陶术、雕刻巨石术、农耕术、屋场建筑术,都充分反映了中华上古先民的基本技能。制陶术,是中华先民最先发明最拿手的技艺,中华先民走到哪里,就把制陶技术带到哪里并发扬光大;雕刻巨石术,这其实就是中华南方雒民(粳民)——水稻先祖石头祖母崇拜的延伸——萨满教图腾石柱文明在美洲的再现;农耕技术,挖运河,灌溉农田,这是典型的中华南方水稻农耕民族的生产技术;建筑技术,中华先祖无论是在南方、中原还是到了蒙古高原或西伯利亚,都能因地制宜建造居住场所,南边的杆栏式建筑、向北的石屋土坯砖房、更北的雪松厚板屋等。
用海贝等做为相互交换的“货币”,这与四川三星堆、殷商时期非常吻合。种种迹象表明,是东渡美洲的殷人影响了当地土著人的语言,才在印第安语中保留了这些汉语词汇。1956年郭沫若访问曰本,与小竹文夫教授谈论殷帝辛的功过和殷人东渡,郭沫若说:“殷纣王开拓东夷、淮夷、虎夷(人方、林方、虎方),功垂千古。今天中国有大连、天津、青岛、连云港、上海、浙闽、广州等领海之域,是帝辛开辟的。
”小竹文夫说:“当帝辛做这伟大的工作时,周武王由西边进来了。”郭沫若说:“于是殷军没有退路,就只有东渡,征人方(今山东、江苏一带)的攸候喜是惟一领导殷人东迁及东渡的可能者。” 董作宾是欧阳可亮的老师,他对欧阳可亮作的《殷帝辛日谱》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攸候喜征服东夷林方、人方、虎方、粤方,迁殷民十五万与林方、人方等同化,武王灭商之际,东夷殷军民从此失踪,虽无从查起,但东夷之东,亦即东方,殷人东渡当在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