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雕因选材于福州市北郊寿山乡寿山石而得名。到了唐朝,中国的佛教在南方兴起,寿山地区寺院林立,出家人广集寿山石,雕琢成礼品,馈赠给游客,寿山石雕开始流向四方,传名于世,这个时期的寿山石雕因此带有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也有了现实意义和欣赏价值。
什么是寿山石雕文化?
福建寿山石雕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发展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寿山石雕因选材于福州市北郊寿山乡寿山石而得名。如今,它与福州的脱胎漆器,软木画合称为“榕城三绝”。寿山石雕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而流传至今,与其深刻的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寿山石雕应始于南朝,从福州出土南朝的随葬品“寿山石猪”起就有了寿山石雕文化。
到了唐朝,中国的佛教在南方兴起,寿山地区寺院林立,出家人广集寿山石,雕琢成礼品,馈赠给游客,寿山石雕开始流向四方,传名于世,这个时期的寿山石雕因此带有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也有了现实意义和欣赏价值。到了宋朝,随着我国经济文化中心南移,福州也成为东南沿海的重要城市,寿山石雕得到了高速的发展,已初具规模,而且题材广泛,除了各种民间世俗文化的欣赏品之外,还跨入了宫廷官府的大门,被大量地用作殉葬品。
此举极大拓展了寿山石雕的生长空间。元、明之际,随着“花乳石”篆刻开始盛行,寿山石章也应运而生,倍受篆刻者赏识。这个时期出现了皇帝御用的寿山石印玺,此时寿山石印章钮头装饰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创造出独具一格的寿山石印章雕刻艺术。明代经营寿山石雕的商业也逐渐发达。清代初期,是寿山石雕的昌盛时代,雕刻艺人因材施艺,分别雕刻印章、文具、人物及镶嵌器皿,特别是印章钮头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受到帝王将相的喜爱。
清代10个皇帝,几乎每一个皇帝都喜欢用寿山石篆刻印玺。其中举世闻名的寿山石“田黄三链章”,是用一块大田黄石镂空成三条石链,每链系一方印玺,分别文曰“乾隆宸翰”、“惟精惟一”和“乐天”,乃是乾隆的随身御宝,后由溥仪将此稀世珍宝交给国家。这套印章现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1997年8月,中国邮政机构便以它的图案作为首枚发行的寿山石邮票。
清代的寿山石雕有了更加长远的发展。鸦片战争后,福州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寿山石雕根据国际市场的需要,在圆雕摆件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交通阻塞,海运不通,寿山石雕内外销均受到了很大的影响。20世纪后半叶,是福州寿山石文化史上的黄金时期。建国后百业俱兴,促进了寿山石业的复苏与繁荣。从80年代起,在世界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出现了持续十余年而至今不衰的“寿山石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