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中有好玉,但老玉不是好玉,这话说得很对。让翡翠变老无非是为了多赚点利润。好玉自古贵,谁能拿它来让它再老?又不像做老玉器,不直不浮油腻。明末剧作家兼收藏家郜琏写了八本笔记。燕文给予了明确的奖励。论古玉对古玉的详评。
古玉鉴定有好玉不做旧,做旧非好玉的说法,这个您是怎么理解?
古玉鉴定有好玉不做旧,做旧非好玉的说法,相当正确。去看一些馆藏还有一些出土的玉器,玉器自身去除一些附着物后都是干干净净,玉质好的呈现出温润的宝光。古玉或多或少都带有沁色,玉质好且出土地为干坑,有的几乎就没有沁色。就算沁色较重的玉器,也是色由浓到淡,如行云流水,浑然一体。也不是像做旧的玉器,色不正而浮,油腻腻的。
玉器做旧无非就是为了获更多的利,好的玉器自古至今,价格也不菲,谁还能拿去再做旧。玉器的做旧,还得从宋代说起。宋代由于经济繁荣,政治安定,贸易兴隆,金石学的兴起,带动了玉器文化的兴盛,宫廷和民间用玉都呈现出一个高峰,宫廷玉器在民间还设有玉院。文人雅士,赏玉,玩玉,藏玉风盛,因此带动民间作坊开始制作仿古玉器。
好的玉器自身就有好的皮色,被玉工设计成巧雕作品,有宋玉红的说法。明末戏曲家,收藏家高濂遵生八笺.燕闻清赏.论古玉器对古玉做旧议论的比较详细:吴中工巧,模拟汉宋螭玦钩环,用苍黄杂色边皮葱玉或带淡墨色玉,如式琢成,伪乱古制,每得高值。从这段话就能看出,明末做仿古玉用的玉料都很差。说到这,还有这样一段故事。
乾隆帝御制文玉杯记记录了苏州名工姚宗仁祖父的染玉法及其感慨之言。原文的前段意思是这样的,宫廷旧藏有一只白玉双童耳杯,乾隆拿到手上抚摩,措手不滑,表面上浮着一层像干了的稠粥一样的东西,并不是从玉肌内生出的,不似汉代器物,便疑窦萌生,犹豫不定。便命内廷玉工姚宗仁来鉴定,他嘻地笑出声来说是他祖父制作的,因世世代代磨玉,所以它能识别出来。
民国以前,凡是人为烤煮染上去的颜色,我们都称为老提油。凡是老提油的玉器,现在见到的玉质都不好。70年代后期,港台经济繁荣,刮起古玉收藏之风,刺激大陆制玉业不失时机地参与制造伪古玉的行列。用一些带石皮,杂色,石质较软的低档玉料,还有一些石英类材质,急功近利,不择手段,使用化学药剂,烧染玉器做仿古玉器而获利。
收藏玉石,如何规避风险?
中国玉文化,源远流长,伴随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无论良渚文化还是红山文化,都出土了大量精美绝伦的玉器。古代没有电动工具,甚至没有铁器,纯手工,玉器制作那么精美,常常让人感叹!世界上很多国家生产玉石,但是玉文化是中国仅有的。玉器 制作了几千年,数量多的不可想像,但是能看到的却寥寥无几,都是宝贝呀,秘不示人。
有几件玉器能佩戴把玩,甚是开心。古之 君子 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活着带身上,死了带墓里。脚蹬口含头枕,即使死了,依然 玉不去身。古代四大名玉,新疆和田玉 陕西蓝田玉 辽宁岫岩玉和河南南阳独山玉。和田玉最受欢迎,其中羊脂玉,玉之魁也。现在 俄罗斯 韩国 缅甸 美国 危地马拉等国都生产玉石。我刚开始搞收藏,就从西安老梁那里淘到一个高高大大的玉观音,三十多公分高,目测 像极了和田白玉。
可惜是树脂做的。批量生产是由我的邻居镇平诗佛寺制造的。敲木无玉音。有火痕,故意烧的,做旧的。玉石历史悠久。炸酸泡,喷砂抛光。。。古人甚至把玉放进羊胃、狗胃、猪胃里,让血液渗出。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应有尽有。如果你想收藏几件玉器,最好先学着看看。几年下来,我分不清真假,新旧,好坏,山料,和田料,青海料,俄罗斯料,朝鲜料,我也分不清!最好有专家带你去,帮你检查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