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称它为“陕槽银锭”,是因为在银锭表面加盖有四方形的戳记,像一个凹槽,所以将这一类的银锭称之为陕槽银锭。然后将印戳放置在银锭的凹面处,在印戳的另一端用榔头击打,使印戳嵌入银锭表面,这样便形成了银锭表面的铭文。从您发的这张图片上来看,这枚银锭是标准的“陕槽银锭”,银锭上的文字为“渭南成聚”。
这是什么是银锭,上的字都是什么意思?
从您发的这张图片上来看,这枚银锭是标准的“陕槽银锭”,银锭上的文字为“渭南成聚”。通俗的讲,我们把清末民国于陕西流通的这种带凹槽的银锭统称为“陕槽银锭”。为什么称它为“陕槽银锭”,是因为在银锭表面加盖有四方形的戳记,像一个凹槽,所以将这一类的银锭称之为陕槽银锭。陕槽银锭在铸造时先将银块在模具内融化,然后将未完全硬化的银锭从模具中倒出,此时的银锭表面呈暗红色。
然后将印戳放置在银锭的凹面处,在印戳的另一端用榔头击打,使印戳嵌入银锭表面,这样便形成了银锭表面的铭文。与其他“牌坊”、“船”、“腰”等类型的银锭相比,陕槽银锭更加突出了古人对于“天圆地方”的理解。五两云南牌坊锭十两河北“十足色”船锭山西五两“晋泰银号”腰锭银贵钱贱古已有之。在清朝商品流通领域“大数用银,小数用钱”。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对于白银有着很明确的态度。清政府的赋税、捐输、官俸、兵饷、赈灾、河工、赔款以及各项政府开支均以白银支付。清末官府认定的纹银标准成色为94%,而陕槽银锭的成色为95%,超过了官府认定的纹银标准,所以便利了陕槽银锭在全国的流通,免去了折算。清政府与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约定:库平一两为37.31克。
陕槽银锭存世以五两居多,我过手最轻的有77克的“安康贺元”,过手最重的有263克的“西安省永興慶”。陕槽银锭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地名戳记,几乎涉及陕西每个府、州所辖的县城,这为我们了解清末陕西各府、州的经济情况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渭南市,隶属于陕西省,地处陕西关中平原东部,渭南因在渭水之南而得名。清代的渭南县隶属于陕西省西安府,民国初年属于关中道。
个人收藏的这枚陕槽银锭名为“渭南成聚”,属于陕槽银锭品种里最为常见的组合——“地名 人名(或商号)”。老五彩包浆字口犀利依据《马关条约》折合为3.57两。“渭南成聚”按照礼盒标签上的解释,是由陕西省西安府渭南县一名名叫成聚的银匠铸造。虽然礼盒标签上标明了“成聚”为人名,但我认为,“成聚”很可能为商号(银行、银号)。
此前,笔者也过手过两枚陕槽银锭。其中一枚名为“渭南盛聚”,另一枚名为“大荔公聚”,笔者因此对“成聚”是否为人名提出了疑问,个人更倾向于是商号名。个人收藏里的一些陕槽银锭则应该是典型的“地名 人名”组合。比如,“澄城李合”、“大荔张福”、“蒲城王祥”、“郃陽田興”、“白水王文”、“韩城任軒”、“華州张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