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古玉的熟悉感,之前回答问题的时候说熟悉感就像煮熟的萝卜。看到这里,相信你已经明白了血渗的形成原理。它的主要呈色因素是土壤或墓葬中的铁元素,其次是极其昂贵的朱砂。认为古玉中的血渗是被尸体中的血浸透的,这显然是造谣生事、企盼正气的结果,而血渗玉会中邪,不宜佩戴,更是无稽之谈。
总听人说高古玉的熟旧感,想问什么是高古玉的熟旧感?
高古玉的熟旧感,以前在回答问题时,说过熟旧的感觉就像是一个煮熟的萝卜。高古玉是否真的熟透了,每个人的感觉都不一样,看了很多回答问题的图片,理论说的都很明白,可是图片真的惨不忍睹。为什么玩收藏的人这么自信?好了,不说废话了,回答问题。高古玉的熟透感,也是古玉的最显著特征之一,其实道理很简单,只要认真想一下就知道了,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为如同一颗生硬的大米在高温高湿下膨涨成烂软的饭粒,我们说饭熟了。
古玉在千年的地热地湿中发生深入肌体的沁变,个人理解为玉熟了。生玉如生萝卜白脆,古玉如熟萝卜糯暗。做旧只可变其表,玉熟源自体内且内外如一不管工艺沁色仿的如何出神入化,埋藏了几百上千年的古玉,从材质内部显现出来的那种熟透感,是无论如何也仿不出来的。因为古玉的这种变化,是埋藏在墓葬里,经过数百年上千年的环境下,而产生的从内到外的变化。
新和田玉在开采出来之前,不也是埋藏在地下吗?那么为什么他没有古玉的那种熟透感呢?新玉所处的环境不同,所有的新玉都是在位处于海拔4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人迹罕至,常年外表地理物质环境是十分稳定的,高寒冰冷,几乎不会出现任何外力作用变化,也不可能会出现质地的变化。但是开采出来以后就不一样了,在琢磨的过程中本身就是分子结构改变的一个过程,过去的加工工艺就是低温匀速的琢磨过程,这个过程对玉质的改变也会有一些影响。
而且过去的研磨过程很漫长,不是短时期就可以完成了,这个过程会对玉质产生影响。特别是玉器制作出来以后,长期的佩戴和把玩会对玉器本质和外表产生细微的琢磨和抛光,而且古人都是视死如生,死后所有的随身物品都会作为殉葬物品,经过几千年的殁葬多少对玉器都会产生一些质地的影响。因为这种变化是在墓葬内的特殊环境下发生的,与新和田玉在开采之前的埋藏环境是不同的,所以,虽然新和田玉也经历了数亿年的埋藏,但是他的埋藏环境与墓葬环境还是有显著区别,所以,这种熟透感只有在墓葬环境埋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玉才具备。
那么古玉的熟透感到底应该怎么样形容呢?或者到底是什么样的特征?其实古玉的熟透感,就如煮熟的萝卜一般,我认为就像果冻,有胶质感。水煮萝卜,萝卜熟了有透感。古玉熟了内有胶质感或冻感,冻感中有冰状的感觉。古玉也是这个道理,埋于地下几百上千年,经历四季变幻,早晚温差,采大地之气,饱受日月洗礼。生坑稍差点,熟坑稍盘即会出现年糕或果冻状,光彩四溢,非人力所能及。
古玉上的血沁,真的是尸体上的血液沁入形成的吗?
在收藏界里,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叫做古玉挂红,价值连城。其中的挂红,指的就是古玉中最为珍贵的沁色----血沁和朱砂沁。几千年来,人们对于血沁玉的热捧,在造就了一系列神话的同时,也演绎出了一个个令人啼笑皆非的谎话与谣言,这中间就包含着血沁是尸体上的血液沁入古玉肌理后形成的血红色沁痕,并言之灼灼的称佩戴血沁古玉容易招惹阴邪。
千百年来,民间一直流传着千年血玉的形成是和尸体有关的,这和当时的丧葬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代有厚葬之风,尤其是在汉代提倡事死如事生,在王公贵族的墓葬中会陪葬大量的玉器,其中又有各种口琀,如玉蝉玉牛等被放入死者的口中。在湖北省博物馆展出的曾侯乙墓中的玉器中,就有在他口中发掘出来的21只牛羊猪鱼等小动物型玉器。
古人认为玉是被强行塞进嘴里的。如果一个人刚死了,当时塞的玉会随着气体落入咽喉,进入布满血管的胸腔上部。经过墓葬千百年的变迁,墓葬的血液渗透到了玉的质地中,墓葬的血液到达了玉的心脏,形成了千年血玉。那么古玉上的血渍真的是血液渗入体内形成的吗?要搞清楚这件事,首先要搞清楚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个是,死人的血真的能渗入玉器吗?有人说,当然,从宋代开始,人们就用活的羊、狗、牛的尸体来制作血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