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地区附近已发现有丰富的玉石资源,主要是岫岩玉矿。红山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先民有足够的玉器可供开采、加工、制作,因此在不断加工制作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先进的加工技术。实验人员对比红山文化出土玉器的切面后发现,这种砂绳切割技术切割的玉器切面与出土玉器的切面非常一致,现代机械切割的玉器切面都在一条直线上,切面光滑平整。
和田玉的加工流程是怎样的?
首先,我们选取一大块原石准备做成籽料手串,可以看到,这样大块的原石,留有金色皮面,单是独籽就价值不菲,外面皮色的部分要尽量保留,我们先切开看看里面的情况。做成籽料珠串,首先要从大的籽料上去切割,避开裂,用好的部分磨成珠子,大家都知道十籽九裂的说法,小籽根本无法使用。如果要达到颜色的均匀,还必须来自于同一款原石,即使是同一款原石也未必能用,因为一个大原石也未必颜色就统一,这对原石的要求就更高。
只有那些切开后内部玉色一致有价值的料足够多而且瑕疵非常少的原石,才有资格做成珠串。 我们切开这块原石后发现这块籽料原石整体玉质细腻,没有什么大的瑕疵,但是可以看到还是有一些棉点,下方沁的部分也不能利用,可以说很费料。但是这只是刚切开的看到的一面的效果,还不知道其它切开会怎样。接下来,我们要按照牌子的切法依次把他切开成块状,切料是一项危险又精细的作业,需要熟练的切料经验,如不小心,伤到手不说,还会切的不规整,牌子切的不规整会影响后面制作珠子的大小均匀,图为我们的匠师正在带手套把料子切成块状。
切好了,可见匠师的切割很是精准,牌子块块厚度相同,同等厚度的牌子保证了后面制作成珠串厚度一致,大小均匀。接下来,我们要避开牌子的棉裂脏沁等缺陷,在块状籽料上面把珠子的位置画出来,你想象一下把方形的小块磨成圆珠,这本身就会牺牲掉多少价值不菲的原料。即使是出自同一块原石,其色泽种质都拥有很大分别,如要配成一串珠链,更要切割比珠链本身多至三倍以上数量的珠子以供选择,制作成品与原料比例高达13,牺牲这么多原料。
下图是用工具在料子上做的定位,切忌代上缺陷切割走偏。我们先把料子切成圆柱体,仔细看一下机器的周边,每套珠子出来旁边都会有一个半月形的边料被浪费掉了。有多少颗珠子就会有多少浪费的边料,制作珠子真是很费料啊。下图就是切出来的圆柱体了,切出圆柱体之后,还要经过滚圆加工,抛光,中间的工序很多,机器只能出大型,更多的是进行人工调整,其中每经过一道工序就会减少料子的体积,珠子到最后成型会越来越小,人工调整更是费时费力。
最后是手工磨圆,要把所有的珠子磨得一样圆一样大或是按照渐变的大小顺畅排列,这一过程可谓困难重重,不仅要珠子大小均匀还要求圆润饱满。更何况,现在可以磨珠子的人已经非常少了。所以籽料珠串可谓是难得又珍贵啊。最后就是我们的成品了。舍弃料子中间的瑕疵,产品的珠子圆润饱满。玉质干净细腻,已经看不出它原来经历的种种。
红山文化时期没有金属工具,精美玉器是怎么加工出来的?
红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间一个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的红山后遗址而得名。红山文化是20 世纪70 年代考古界的重大发现之一。自被发现之后,这里接连出现了诸多的美玉,打破了辽河流域没有远古文明的看法,展示了五六千年前红山文化先民的艺术风采和社会文化发展情况。
在红山文化遗址中,人们发现了各式各样的玉器。有玉龙双龙首玉璜玉猪勾云纹玉饰玉环玉琚等等。这些玉器从玉质上来说,属于透闪石,还有少部分的蛇纹石,多为墨绿色淡绿色和淡黄色。红山文化的玉器中,以C型玉猪龙最为著名。这是一个呈勾曲形,口闭吻长,鼻端前突,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并排两个鼻孔,颈上有长毛,尾部尖收而上卷,形体酷似甲骨文中的\
通过新的考古发现,人们认识到,在8000年至6000年前,在母系氏族社会的鼎盛时期,这里曾有许多氏族部落,以农业为主,与畜牧、渔猎并存,形成了独特的彩陶玉器与精美石器并存的古文化。红山文化遗址中国玉器的发展至少有七八千年的历史。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先民制作的玉器之美和工艺之精,举世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