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0年前,中华民族就开始将玉切割成器物,并由此形成了以玉为载体的中华玉文化。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能看到身边很多人戴着翡翠吊坠和手镯。云南翡翠当时不算玉,但由于蓝田干枯发黄,故强称玉耳。翡翠玉石在中国玉文化中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古人认为它象征着天,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祭祀礼器,即所谓的苍毕丽天。较小的玉可以作为装饰品。
为什么有些中国人喜欢翡翠?
翡翠的名称来源于古代的一种鸟,相传这种鸟的雄性的羽毛呈红色,叫作翡,雌性的羽毛呈绿色,叫作翠,合称翡翠。历史记载,翡翠是从明朝时期开始传入我国的,但那时并不受重视,其时价值也不高。清朝纪晓岚曾在书中写道云南翡翠玉,当时不以玉视之,不过如蓝田干黄,强名以玉耳。今则以为珍玩,价远处真玉上矣盖相距五六十年,物价不同已如此,况隔越数百年乎。
但从清朝后期开始,翡翠受到皇室的喜爱,尤其是慈禧太后,对翡翠爱不释手,简直到了迷恋的程度。据资料记载,慈禧墓被盗时,士兵在她的棺材里发现了大量的金银珠宝,其中翡翠占了很大部分,最有名的是翡翠白菜和翡翠西瓜,价值连城。其中,翡翠白菜保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成为台北故宫博物院镇馆三宝之一,相信去过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朋友都鉴赏过。
翡翠也称为硬玉,缅甸玉,是市场上最常见的玉石品种之一。无论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还是在县城,甚至很多乡镇农村等的商场超市里,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翡翠制品。平时也能够看到身边很多人佩戴翡翠吊坠手镯等。所以,翡翠的普及程度销量应该是所有宝玉石品种里最大的。同时,与其它玉石品种相比,翡翠也是价值最高最珍贵的品种,因此,翡翠被称为玉石之王。
为什么崇尚玉器?
中华民族在8000年前开始琢玉成器,并由此形成以玉器为载体的中华玉文化,玉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明清两代成为中国古代玉器史上的鼎盛时期,尤其是清乾隆时期—鼎盛中的巅峰阶段。明清两代玉器集历代玉文化之大成,其玉质之美品种之多雕琢之精应用之广都是空前绝后的,每件玉器上都浓缩着时代的气息,每件玉器上都烙印着时代的特征,每件玉器的造型纹饰均昭示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工艺特点,通过赏析明清玉器,感受明清玉文化。
明 双龙耳乳钉纹碧玉簋明 双龙耳乳钉纹碧玉簋,口径11.4足径7.2高8.3最宽处18.7厘米。此玉簋圆形,侈口,微束颈,圆鼓腹,矮圈足。簋两侧置对称式龙首口吞柱式耳,耳下各垂一小珥。颈部前后中间处各浮雕一对称片状兽头中间片状兽头和两侧的兽耳间各有一组凸戟,前后共有四组凸戟兽头凸戟和兽耳间均饰有一阴线夔纹,颈部一周共有八个。
圈足外侧中间有一圈凸起弦纹。这件玉簋是明代仿古玉器,仿流行于商周时期的青铜簋。簋最早在商代开始出现,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它既是盛放食物的器具,也是青铜时代的重要礼器。据史书记载和考古发现可知,簋常以偶数出现,如二簋三鼎,四簋五鼎,六簋七鼎,八簋九鼎。明 双龙耳兽面纹青玉炉明 双龙耳兽面纹青玉炉,口径13.2足径8.7高6.3厘米。
青玉,有沁色。仿簋样式,圆形,敞口,龙头口吞柱式耳,腹部扁圆微鼓,圈足。口沿下颈部中间有一凸起的浮雕兽头,兽头和两侧的龙耳间各有一凸戟。腹部为兽面纹和窃曲纹。明 玉兰花式白玉洗明 玉兰花式白玉洗,长11.3宽10.3高5.9厘米。白玉质,局部有沁色。洗口呈盛开花形,花瓣上下复式叠压,弧壁。玉洗外侧镂空雕琢花枝,右侧以粗壮镂雕的枝蔓作洗柄,枝蔓和花叶以洗柄为起点向洗底和左侧洗身延伸。
雕卷在腹部周围的枝叶,不仅起到装饰身体的作用,还起到洗脚、洗柄的作用。明代白玉带钩。最早的玉带钩发现于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遗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它逐渐从一个具有装订衣物功能的实用物品演变为一个装饰性的、令人愉悦的东西。玉带钩通常用料讲究,雕刻精美,造型构图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白玉钩龙头,长12,宽1.9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