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小黄鱼一般指双金条。这个世界无法估计,多少也无法用数字来表达。但据说杜当时的财产相当于上海三家银行的资产。金条的成色也不一样。康熙标准杯的成色为93.5374%,上海标准金条的成色为97.8%。在这众多的金条中,1根双金条一般叫小黄鱼,10根双金条叫大黄鱼。
民国时期的黄鱼金条具体有多少两?有着怎样的来历?
民国时的小黄鱼一般是指1两重的金条。在中国古代,金银并非是钱币形式,而是用重量计价,通常是按照两来计算。正因为用重量计价,而且中国古代金银除了官方铸造的大锭之外,也允许民间自行铸造,所以对于形状没什么要求,金银锭有元宝形条形钱币形如意形等等各种外形。甚至在实际使用时,还会将金银锭上切下所需重量的一块,这就成了我们在书上常看到的碎金碎银。
而条形的金锭,我们一般就俗称为金条,大的也会叫金砖。金条一般由银行钱庄银楼铸造,其大小不一,一般取两的整数,常见的有10两5两2两1两等几种,还有比较少见的100两的大型金条金砖。此外银楼也可以根据客户需要,铸造他们指定重量的金条,这个就没有一定定例了,几钱的都有。在这众多的金条中,一般把1两重的金条称为小黄鱼,而10两重的称为大黄鱼。
不过虽然小黄鱼都是1两重,但是实际上民国时期各地的金衡两其实并不完全一样,所以同样一两重的小黄鱼,实际重量会有所区别。比如说常用的金衡有康熙标准库平,1两是35.292克,但是在北京也有使用北京库平的,1两是37.24克,这当中1两就有差不多2克的来去。另外金条的成色也有区别,康熙标准库平的成色是93.5374%,而上海标准金条的成色则是97.8%。
古代一根金条有多少两?
在古代,黄金和白银一样,大多是元宝型的居多,金条一般出现在清代中后期为多,在民国时比较盛行。金条因为形似砖块,所以又叫金砖。金条重量成色不一,一般金条上会标上炼制的金铺名称熔铸年份分量等字样。其中用于国际结算支付的金条标准较统一,所以又叫标金,主要有上海标金天津标金和北平标金三种,各地在重量成色上有一定区别。
民国时期的俗称黄鱼的金条值多少钱?
民国是一个极端混乱的时期,从大体的概念上来说,我们可以将民国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1912年到1928年存在的北洋政府时期,第二部分就是1928年到1949年存在的国民政府时期。因为是两股完全不同势力的原因,所以他们所使用的货币是有些不一样的。国民政府的纸币和袁大头在民国的地位在北洋政府控制时期,全国普遍使用以袁世凯头像为模本的银元,这种银元也就是我们所俗称的袁大头。
在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取代了北洋政府之后,蒋介石因为忙于参与各种战争的原因,所以他一开始是没来得及全面更换货币的。一直到了1935年,蒋介石才在市场中推出了纸币,全面禁止起了百姓们使用北洋政府的银元。不过1935年之后的年代可不安稳,1935年之后没到两年,全面抗战的硝烟就弥漫了全国各地,在全面抗战历经八年结束之后,接下来更是经历了几年的大规模战争。
在这接连不断的战乱时代中,国民政府所发行的这些纸币是根本没有任何保障的,随着战火的越发升腾,这些纸币的贬值速度就越发迅速。虽然有着蒋介石的命令限制,但是民间百姓们明显更喜欢使用北洋政府时期的银元交易。摸着那沉甸甸白银铸造的袁大头,比那些轻飘飘的纸币更能给他们带来安全感。即便后来蒋介石也铸造出了他自己的专属银元,但是从所含银的份量以及名声等种种方面来说,他所铸造的银元都是远远不如袁大头的。
黄鱼,黄鱼,黄鱼,小黄鱼,意识到发行的纸币不受欢迎,于是蒋介石后来打算把当时的钱用铸造金条的方式保存下来。当时他从美国进口了大量的金砖,命令他的官方造币厂用铸造的方法铸造不同规格的金条。这些金条在铸造时主要分为几种不同的规格。当时规格是十二五两三两两两一两五块钱。